众力资讯网

郑丽文:我不像赖清德;2028考虑韩国瑜 蔣万安 卢秀燕。 郑丽文以超过50%

郑丽文:我不像赖清德;2028考虑韩国瑜 蔣万安 卢秀燕。 郑丽文以超过50%的票数当选国民党第12任主席,这场选举本身就折射出蓝营基层对现状的不满。过去几年,国民党在2024年大选中因蓝白内耗而落败,党内老中青三代的声音此起彼伏,老派系强调传统稳健,年轻人则呼唤大胆改革。郑丽文出身绿营转蓝,经历过街头抗争和党务历练,她的胜出标志着国民党试图注入新鲜血液,避免继续陷入派系拉锯。她强调党内需包容多元意见,这不是空洞口号,而是针对过去选举中因“一言堂”式决策导致的失误。举例来说,2023年国民党曾因提名规则争议而引发内部反弹,年轻党员流失严重。现在,郑丽文上任后迅速调整人事,李乾龙出任副主席兼秘书长,这位地方派系协调高手有助于桥接中央与基层,避免改革流于形式。 这种包容策略接地气,因为国民党党员超过30万人,分布于全台22县市,各有地方诉求。如果继续忽略这些声音,党派支持率难以上升。根据近期民调,国民党整体认同度徘徊在25%左右,远低于民进党的40%。郑丽文明白,党内多元不是弱点,而是力量源泉。她推动中常委改选办法的修订,旨在让更多基层代表参与决策,这能激发党员积极性。过去,国民党常被批评为“老人党”,平均年龄超过60岁,现在她承诺引入40岁以下新生代,这将考验她的执行力。最终,这场变革若成功,能让国民党从防御转为进攻,重新吸引中间选民。 郑丽文直言不像赖清德那样搞“一言堂”,这番话直指民进党执政风格的弊端。赖清德上台后,决策过程常被外界指责为高层闭门造车,忽略党内异见,导致政策执行中阻力重重。相比之下,郑丽文主张国民党像海纳百川般接纳不同想法,这反映了她对党派健康的深刻认识。国民党历史上曾因派系斗争而分裂,如2000年大选后的“立委”杯葛事件,如今她希望通过开放讨论,避免类似悲剧重演。这不是简单比喻,而是基于现实考量:党内若只有一种声音,容易被对手操作成“亲中统派”标签,进一步边缘化。 她的立场有内涵,因为国民党需面对岛内社会多元面貌。年轻人关注就业与住房,老党员在意两岸稳定,中产阶层担心经济下滑。如果党主席一意孤行,只会加剧代际断层。郑丽文上任后,立即走访全台县市,倾听地方主委意见,这比空谈更务实。赖清德模式虽高效,却忽略了民主本质,而郑丽文的路径更贴近台湾选民的期待——他们厌倦了政党恶斗,希望看到务实治理。数据显示,超过60%的民众支持政党合作,这为国民党提供了空间。但挑战在于执行:如何在包容中保持核心主张?如果处理不当,党内保守派可能反弹,改革半途而废。 郑丽文坦言,即便国民党单党强势,遇上三脚督局面,胜负仍充满变数,后果难料。这话一针见血,点出在野党面临的困境。2024年选举中,蓝白绿三方角逐导致票源分散,国民党虽获立委多数,却未能重返执政。蓝营和白营从中学到教训:在野力量若不团结,只会让民进党坐收渔利。郑丽文强调,这正是蓝白合作的基础,她不回避问题,而是直面它。过去,国民党常因自大而忽略盟友,导致2020年大选惨败。现在,她推动蓝白沟通平台,旨在从政策共识入手,避免重蹈覆辙。 这种认识接地气,因为岛内选民已对内耗疲惫。民调显示,近70%民众希望在野党联手监督执政。郑丽文指出,三脚督不是宿命,而是考验智慧的时刻。国民党需发挥优势,如地方执政经验,而白营提供新鲜视角。举例,新北市作为最大票仓,若蓝白互斗,只会便宜绿营候选人。她主张“该让就让,但不能整碗捧去”,这平衡了党内关切。长远看,这能为2026年九合一选举铺路,如果蓝白在县市长提名上协调好,国民党有望拿下15席以上,奠定2028年基础。但变数在于白营的独立性,若黄国昌坚持参选新北市长,谈判将更复杂。 谈到2028年,郑丽文多次强调要下架民进党,但她未内定任何人,而是点出韩国瑜、蒋万安、卢秀燕等呼声高的人物。这显示她的战略眼光:未来一年变数多,过早锁定只会制造箭靶。韩国瑜作为立法院长,草根动员力强,曾在高雄创下执政奇迹;蒋万安主政台北,行政执行获肯定,施政满意度升至54%;卢秀燕在台中专注民生,满意度高达64%。这些人不只一位,体现了国民党的人才库深度。她角色是打好基础,确保初选公平,避免潜在人选承受压力。 郑丽文自信,国民党两岸主张能让台湾发挥关键作用,符合两岸期待与利益。她强调,和平非一厢情愿,需要对岸回应和国际支持。绝对不能打仗,这是底线。目前,对岸给予国民党善意,这是好开始,她珍惜这份机会,希望停止民进党造成的敌意螺旋,推动对话恢复。这也是国际社会乐见。许多国家代表约见她,正是盼两岸破冰,她以此为首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