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今天单位组织退休人员一日游,下午安排去果园采橘子。 带队的人反复提醒我们可以随便

今天单位组织退休人员一日游,下午安排去果园采橘子。 带队的人反复提醒我们可以随便吃,还送每人三斤,大概十个左右,超出部分要自己掏钱买,五块钱一斤,比外面稍微贵一点。进果园时,主人给每人发了一个塑料袋,我多要了一个。儿媳妇特别爱吃橘子,想着采点新鲜的,就算自己花钱也值得,毕竟刚摘下来的味道不一样。 蒙蒙细雨飘着,但大家兴致都很高。三十多号人都在果园里转悠,挨棵树试吃,看哪棵树的橘子更甜。我很快就采满了两袋,其他人大多只采了十个左右就停手了。只有徐老师采得比我多,他自带了个布袋子,说要给两个女儿家各带一份,也准备自己付钱多买点。 出果园时,主人搬出了磅秤,上面放了个大箩筐。带队领导让我们把采的橘子都倒进筐里一起称重。大伙儿没多问,但心里都明白怎么回事。我拎着两袋橘子往回走,听见前后几个同事小声嘀咕:“早知道这样,刚才就多采点了”。脸上顿时一阵发烫,没想到无意间竟占了这么个小便宜。 说起来,这种“随便吃但限量带”的采摘模式在不少果园挺常见。部分媒体曾提到,有些果园会通过控制每人可携带的量来平衡成本,但像这样实际称重时却合并计算的做法,确实容易让人产生误会。可能果园主是图省事,一次性称完再按总重均摊,但没提前说清楚规则,难免让参与者心里犯嘀咕。 我窝在办公室桌角堆外卖盒的椅子上,作为常记错型号的军迷,边吃外卖边琢磨这事,屏幕刺眼加上心跳加速。你说这种小事吧,明明是自己想多采点付钱的,结果反而成了占便宜。这让我想起去年在另一个农场摘草莓,规矩就明确多了每人发个小篮子,装满为止,超出部分现场称重付费,一点误会都没有。 可能这种模糊的规则设置,反而容易让人产生侥幸心理。就像有些景区卖套票,条款写得模棱两可,游客玩到一半才发现某些项目要额外收费,体验感立马打折扣。说到底,规则透明最重要,提前把话说清楚,大家心里有底,玩得也踏实。 你说现在这社会,谁还真差那几斤橘子的钱?主要是感觉被摆了一道,心里不舒服。像我们这些退休的,平时最看重的就是明明白白消费。要是果园主一开始就说“大家采的都放一起称,按总重均摊”,那我们采的时候心里就有数了,也不会事后觉得占了便宜反而别扭。 这种小事背后,可能反映出某些服务行业在规则传达上的通病。总觉得有些细节不用说太明白,结果反而造成误会。我上周看个军事论坛帖子,里面提到有些装备采购合同就因为条款模糊,后期执行时扯皮不断。其实不管大事小事,把规则摆在台面上,对双方都省心。 雨下大了,突然想起阳台衣服还没收。不过话说回来,果园主可能也没想太多,就是图个方便。但这种“方便”却让参与者产生了不同的心理预期。有些人觉得赚了,有些人觉得亏了,其实最后算下来,果园主未必真吃亏毕竟橘子采摘的定价本来就包含了一定的损耗和体验成本。 可能关键在于,现在消费越来越注重体验感。就像买家电,不光看价格,还要看售后和安装服务是否透明。有些商家总爱在细节上留一手,觉得消费者不会在意,实际上特别影响口碑。我们这些退休老同志聚在一起,最爱分享的就是各种消费经历,哪个地方厚道,哪个地方坑人,一传十十传百。 记得前阵子社区组织去参观个新开的生态农场,那里就把所有费用项目写得清清楚楚:进门门票含一斤蔬菜,多采的部分按不同品种明码标价,还提供免费包装盒。大家玩得开心,买得也痛快,最后农场当天的销售额比平时高了三四成。这说明什么?把规则说清楚,消费者反而更愿意掏钱。 其实今天这事给我最大的感触是,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在计较那几块钱,而是希望被尊重、被坦诚对待。就像去医院看病,医生如果把用药选择和费用都解释明白,就算价格贵点,患者心里也舒坦。这种信任感,比什么都重要。 现在很多行业都开始注重服务透明度,可能果园采摘这种传统项目也该跟上节奏了。毕竟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更在乎的是消费过程中的心理感受。你说要是每个果园都能把规则写得明明白白,是不是就能少很多我们今天这种“意外惊喜”? 说到底,今天这个“小便宜”占得我心里挺不踏实。下回再遇到类似活动,肯定得提前问清楚称重规则,免得又闹这种误会。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