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移民管理局回应网友建言这事儿,网上讨论得挺热闹。你说现在这情况吧,确实有点让人挠头。咱得琢磨琢磨,为啥有些人奔着中国来?说白了,经济吸引力占大头。2024年第一季度老外来华商务签证同比涨了四成多,广州那边光非洲商人就扎堆儿这事儿挺能说明问题。他们可不是冲着听革命故事来的。 前两天我还跟朋友唠这事儿。他说在义乌见着个印度商人,人家直接摊牌:“做生意嘛,哪儿有钱赚就往哪儿跑”。这话实在,听着反而让人心里踏实。经济规律就这么回事,谁也别唱高调。 但咱们自己人心里那道坎儿过不去啊。想起烈士纪念日那天,天安门广场那场面,乌泱泱全是自发来的老百姓。有人揣着爷爷的抗美援朝勋章,有人举着“不忘来时路”的纸板这种情感外人确实难理解。就像我姥姥常念叨的:“当年啃树皮的滋味,现在年轻人哪懂?” 其实全球都这趋势。德国去年移民政策辩论时,当地媒体直接说“面包比文化认同更实际”。美国硅谷那边,印度工程师扎堆儿搞IT,也没见他们整天念叨华盛顿纪念碑。所以咱也别光觉得自己特殊。 不过要说完全不在乎文化认同,那也不全对。你看深圳那些留学生,刚开始确实冲着发展机会来的,待久了居然学会用拼音发红包红包了。有个埃及小伙儿跟我说:“微信支付太方便了,现在回国反而别扭”。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得用放大镜才能瞅见。 数据也挺有意思。去年出入境管理部门统计显示,长期居留的外国人里,七成以上最看重的是营商环境和生活便利度。文化因素?排到第五位往后了。这倒给我们提了个醒:要是总拿着旧地图找新路线,那可真是南辕北辙。 我突然想起个事儿。上周打车遇到个司机师傅,他儿子在非洲搞基建。老爷子嘟囔:“现在年轻人务实好,可别把根忘了”。这话听着朴素,却戳到要害处。就像爬山似的,既得往前探路,也得回头看看起点在哪儿。 话说回来,现在这局面反倒透着几分戏剧性。老外来华图实惠,咱们纠结情感账,两拨人各算各的,却在同一片土地上打交道。你说这算不算新时代的“双轨并行”? 对了,前两天看智库报告说,跨国人口流动正呈现“经济驱动主导向、文化融合缓渗透”的特点。这话文绉绉的,的,翻译过来就是:钱先到位,感情慢慢处。其实跟咱们处邻居似的,刚开始谁不是先点头打招呼,处久了才可能互相帮衬? 咱也得摸摸良心说句公道话。现在有些对外宣传,还停留在“我说你听”的老套路。隔壁韩国文化输出咋搞的?的?韩流明星带着炸鸡泡菜满世界跑,年轻人追着喊着埋单。这里头的门道,值得琢磨。 其实老祖宗早明白这道理。丝绸之路那会儿,骆驼队驮着瓷器丝绸出去,带回来波斯金币和异域故事从来都是双向选择。现在机场免税店里,老外抢购茅台、大白兔,这不也是文化认同的另类表现吗? 我突然觉着,着,咱们这代人身处挺奇妙的历史节点。既要护着心里那团火,又得学会开窗通风。就像我闺女说的:“爸爸的手机既能扫码支付,也能放红色歌曲呀”。童言无忌,却点破层窗户纸。 最后扯句闲篇。昨天路过留学服务中心,看见几个外国小伙子正磕磕巴巴学“好吃不过饺子”。当时我就乐了:你说他们到底算不算正在经历最原始的文化认同过程?大伙儿咋看这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