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局势瞬息万变、特别是需要在极短时间内做出决策和操作的空战中,如何减轻飞行员的负担,从来都是各国军队的一大重要课题。然而在今天的美国空军这里,其偏偏走上了与之相反的道路,开始让飞行员“忙上加忙”,只能说也是没谁了……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日前发布了一段演示动画,内容为美制五代机F-22与“忠诚僚机”的协同作战。飞行过程中,F-22战斗机飞行员可同时操纵和指挥MQ-20无人机,由后者前出至危险空域,以避免有人驾驶的F-22遭受风险。乍看上去,“由无人僚机承担起风险更大的任务,有人驾驶战机则在后方‘掌控大局’”,这似乎无可指摘。但仔细观察一下便可发现“雷点”所在:F-22战斗机飞行员是如何操控MQ-20无人机的呢?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低下头并腾出一只手,对绑在自己大腿上的一个操作终端进行操作。 说白了就是,这个操作终端就是无人机的遥控装置。由于难以将这个遥控装置及其功能,整合到F-22战斗机既有的航电系统之中,故前者只能作为一个独立的东西,以绑在飞行员大腿上的方式固定并使用。而在使用过程中,飞行员势必要“低头看大腿”,以及伸出一只手来按按钮。 怎么样?这种使用方式是不是挺落伍的?咱就是说,在集中注意力并低头操作终端之时,飞行员势必会在极大程度上失去对战机外部的态势感知能力,这无疑是很麻烦且很危险的一件事。试想一下,低头过程中,若飞行姿态出现变化,飞行员还能否及时察觉?抑或是在此过程中,突然有敌机或敌方导弹快速接近,会不会让飞行员的反应时间慢一拍呢?我们常说的“人不要一心多用”,就是这么个道理。 也正因如此,在同样追求并发展“忠诚僚机”系统的中国这里,我们选择了截然不同路线,那就是开发可搭载2名飞行员的双座型五代机歼-20S。1名飞行员负责驾机飞行,另一名飞行员则主要负责指挥无人机作战。相比起生硬地在飞行员大腿上绑个操作终端,歼-20S战机2名飞行员分工合作、互相减轻对方负担的操作方式,才是更优之选。那么,为什么“阿美”不去造、或者说是造不出来双座版F-22战斗机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想必各位都心知肚明,而其所带来的恶果,已经开始显现出来并影响美军的发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