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战列舰主炮很金贵,需要反复淬火退火降温加热,对抗炮管自重带来的弯曲等等,因此产能

战列舰主炮很金贵,需要反复淬火退火降温加热,对抗炮管自重带来的弯曲等等,因此产能无法上去。比如说前卫级战列舰,用的还是库存一战祖传381毫米舰炮,从改航母的战列巡洋舰那里挪用的。(381毫米舰炮除去装备外,只有55根备用炮管) 说起战列舰的主炮,那真是海军界的宝贝疙瘩,花钱不说,还特别费工夫。尤其是那些大口径家伙事儿,像英国的15英寸,也就是381毫米口径的炮管,制造起来一套流程下来,能把人折腾死。为什么这么麻烦?因为这玩意儿得承受极端压力和高温,炮管自重就几吨重,稍不注意就弯了,得通过层层热处理来硬扛。简单说,钢材先熔炼成锭,浇铸成粗管坯,然后粗车内膛,接下来才是重头戏:加热到九百度以上,淬火时直接扔进油池或水槽,快速冷却让表面硬起来,但里面还得退火,慢慢降温到六百度左右,避免裂纹。整个过程反复好几轮,一根炮管从头到尾得几周时间,一批次产量顶多二三十根,废品率还高。英国皇家海军在二战前后就卡在这儿了,产能上不去,新舰开工时往往得靠老库存凑合。这不,前卫级战列舰就是典型例子,它的主炮直接从一战留下的存货里挑,省事儿是省了,可也暴露了英国海军工业的瓶颈。 前卫级这艘船,本来是英国皇家海军的收官之作,1944年下水,1946年服役,排水量五万多吨,设计时还想赶上二战尾声的热闹,结果晚了点儿。它的八门主炮,全是老古董:BL 15英寸Mk I型海军炮,这款炮从1915年就开始服役了,一战时装备在超级无畏舰上,射速每分钟两发,射程能到三十公里开外,威力不小。但到前卫级开工时,新炮管根本赶不及产。英国海军部档案显示,一战后这些炮管的备用件就没怎么更新过,除去舰上装备的,总共才55根闲置炮管。为什么这么少?因为制造成本高啊,一根炮管光钢材就上百吨,加工时还得用巨型车床和液压机,热处理炉得烧好几天煤。维克斯公司和柯芬特里兵工厂是主力供应商,一战高峰期一年也才产几十根,二战时战火一烧,资源全倾斜到飞机和坦克上,海军大炮就更别提了。 这背后的产能问题,说白了就是工业瓶颈。二战时英国本土挨炸,兵工厂产能缩水严重。柯芬特里兵工厂1917年照片显示,15英寸炮管堆成山,但那是一战高峰,到1940年代,原料短缺,熟练工流失。炮管热处理这块儿最卡壳:淬火后管身容易变形,自重拉扯下口端下垂两毫米,得用校正机压平,退火时炉温控制在0.5度误差内,不然内部应力一爆,就全废。英国海军的15英寸炮总共产了不到200根,分散到几十艘舰上,备用自然少。相比之下,美国的16英寸炮生产线顺溜多了,象牙级战列舰的炮管能批量出,寿命也长。但英国这套工艺虽老,质量不差,Mk I炮的膛压耐受高,射击精度好,一战日德兰海战里,Iron Duke级的炮就打了几百发没大问题。 再说炮管寿命,这东西听着吓人,其实用着够本。英国15英寸Mk I的预期寿命200到350发,取决于弹药和保养。比起日本大和级的460毫米炮,只有230到250发,意大利维内托级的381毫米炮更惨,因为他们加了高性能药包,寿命掉到130发。为什么寿命短?因为每次射击,炮口温度飙到两千度,膛线被冲刷,药气腐蚀内壁。英国炮设计保守,装药量控制在70公斤左右,高爆弹重862公斤,主要靠动能砸人,不像穿甲弹那么猛。但实战中,这寿命绰绰有余。拿日德兰海战说事儿,New Zealand号战列巡洋舰的305毫米炮打了420发,算是狠揍,但多数战列舰只开火100到200发。Revenge号的381毫米炮管打了两百多发,Agincourt号的305毫米也一百多。海战节奏快,交火几小时就分胜负,炮管热得发红,冷却水直喷,超两百发就少见。英国海军训练时模拟射击,实际弹药省着用,一艘舰的储备也就一千多发每门。 前卫级用这些老炮,影响不小。它服役后,主要干训练和外交任务,从没实弹上阵。炮管虽旧,精度没丢,1946年海试时,射击群集散布小,证明Mk I设计靠谱。但产能低也暴露了英国海军的尴尬:二战中,皇家海军战列舰数量吃紧,Bismarck沉了后,他们就缺重火力。前卫本该是补充,可炮管一挪用,就耽误了其他计划。海军部档案里,Lion级战列舰的三联16英寸炮塔也卡在生产线上,炮管短缺直接导致两艘船报废,一艘半途而废。英国工业本就依赖进口钢材,战时封锁一紧,炼钢炉空转,热处理设备老化,产量自然上不去。相比,美国海军工厂流水线化,炮管一周一批,英国还靠手工校准,效率差一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