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早就知道奥委会主席巴赫这个老头子这次来中国的目的不纯,不就是想让中国再次申办奥运

早就知道奥委会主席巴赫这个老头子这次来中国的目的不纯,不就是想让中国再次申办奥运会吗?把主意打到大湾区上了,夏季奥运会已经成为了一个让很多国家嫌弃的赛事,因为要举办一次奥运会的花费那可是巨大的,要修建非常多的基础设施,还有投入非常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支撑。   曾几何时,获得奥运会主办权被视为一个国家的无上荣光。   然而,如今这枚闪闪发光的奖牌,却逐渐变成了一块无人敢轻易接手的“烫手山芋”。   当国际奥委会的目光再次投向东方时,他们面对的不再是昔日那个急于向世界证明自己的中国,而是一个手握实力与选择权的冷静博弈者。   奥运会的经济账本,正变得越来越难看,其曾经耀眼的光环,已被一串串刺眼的赤字所遮蔽。   雅典因一场耗资约150亿美元的盛会,留下了至今仍未消化完的废弃场馆和沉重的经济包袱。   蒙特利尔的市民更是为1976年的奥运会背负了长达三十年的债务。   即便是今年的里约奥运会,那130多亿美元的投入最终也只换来了一堆无人问津的“城市垃圾”。   严酷的现实让各国望而却步,就连韩国首尔也因不堪财务重负,正式退出了2036年的申办角逐。   这场全球盛宴的规则似乎陷入了怪圈:主办城市承担着天文数字的支出与风险,而国际奥委会却凭借转播权与赞助费稳坐收益席。   在这种模式下,1984年洛杉矶依靠纯商业化运作实现的2.5亿美元盈利,更像一个无法复制的孤例,映衬出当前模式的结构性困境。   国际奥委会之所以频频向中国递出橄榄枝,正是源于中国角色的深刻蜕变。   如果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空前成功,标志着中国已是世界顶级的“赛事主办方”,那么今天的中国,则在向更高阶的“核心赋能者”迈进。   这份底气,不仅体现在上海、北京等城市近5万亿人民币的经济体量,或是广州、上海等地合计近百座的大型体育场馆,以及世界领先的公共交通网络上。   更根本的转变在于,中国已从技术的“引进方”变为“输出方”。   在正在进行的巴黎奥运会上,从赛场互动AI设备到云端转播技术,处处可见“中国智造”的身影。   这种从奥运的参与者、举办者到技术和标准提供者的身份跃迁,让中国在与IOC的互动中,拥有了前所未有的主动权和议价能力。   今天的中国,早已过了需要一场大型活动来刷“存在感”的阶段,办与不办,何时办,如何办——这个问题的答案,更多地取决于内部发展的需求,而非外部世界的期待。   面对奥运会自身的困境和中国的现实考量,一种创新的“区域联合申办”模式,正成为可能摆上谈判桌的“中国方案”。   这一构想,无论是“上海-杭州-苏州”的长三角联动,还是“广州-深圳”的大湾区合力,其核心逻辑都是对传统模式的颠覆。   杭州亚运会场馆高达97.3%的赛后利用率,已为这种可持续理念提供了有力的实践佐证。   更重要的是,它将不再是一场城市的独角戏,而是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产业联动的催化剂。   对此您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