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越零售:AI + 大数据,让门店 “读懂” 顾客心 老周的 “惠民生鲜” 在社区开了三年,却是他三年的 “心病”:每天天不亮就要去批发市场进货,凭着经验选菜,旺季时热门水果抢不到,淡季时青菜烂在货架上,每月损耗就占了营收的 12%;店里客流忽多忽少,周末人挤人、工作日空荡荡,想做促销却不知道该针对谁;会员系统更是 “摆设”,办了卡的顾客半年不回头,他也说不清问题在哪。 “零售的核心是‘懂客’,不是‘囤货’。” 方大努帮老周梳理痛点时,一针见血地指出关键。他为超市量身定制了一套 “智能零售系统”,先装上 AI 客流统计摄像头 —— 不仅能数清每天的进店人数,还能分析不同时段的客流高峰(比如周末上午 10 点、工作日傍晚 6 点),甚至能识别顾客的年龄层、停留时长。“以前以为周末人最多,没想到工作日晚上才是家庭采购的高峰,现在这时候多备点肉和蔬菜,根本不愁卖。” 老周说,系统上线第一个月,蔬菜损耗就从 12% 降到了 5%,光这一项就省了 3000 多块。 更让老周惊喜的是大数据用户画像功能。系统会自动记录会员的消费习惯:张阿姨每周三买特价鸡蛋,李叔叔爱囤进口牛奶,年轻妈妈们常买有机蔬菜。方大努帮老周设置了 “精准推送”—— 周三前给张阿姨发鸡蛋优惠券,牛奶快断货时提醒李叔叔补货,有机蔬菜上新时推给年轻妈妈。“以前发传单式促销,10 张券能用上 1 张就不错,现在精准推,使用率能到 40%!” 老周笑着说,上个月会员复购率比之前提升了 35%,他再也不用天天琢磨 “顾客想要啥”,系统会提前 “告诉他”。 除了 “懂客”,智能陈列建议也帮了大忙。系统会根据销售数据调整货架:把畅销的圣女果从角落移到入口处,将搭配度高的土豆和洋葱放在一起,甚至标注 “上周该组合销量提升 20%”。“以前货架摆得乱七八糟,顾客找东西费劲儿,现在按系统建议摆,不仅好看,还能带动连带消费,客单价比之前高了 15 块。” 老周说,现在他每天到店只需看一眼系统报表,就能安排好进货、促销,下午还能空出时间陪孙子,“经营终于不用‘熬心血’了”。 智越物管:科技赋能,让社区服务 “轻装上阵” “以前巡检员每天走两万步,还总漏检;业主报修要打三个电话,一周都解决不了,我们天天被投诉。” 说起转型前的日子,阳光小区物业经理王姐满是无奈。这个建成十年的老小区,3 栋楼、500 多户业主,物业团队只有 8 个人,巡检、报修、停车管理压得大家喘不过气,物业费收缴率还不到 70%。 方大努到小区蹲点两天后,给出了 “智能物管方案”。第一步是引入智能巡检机器人:白色的机器人身高 1 米,能自主避开障碍物,带着高清摄像头和传感器,每天按路线巡检小区 —— 检查电梯运行是否有异响、消防栓压力是否正常、路灯有没有坏,甚至能识别绿化带里的垃圾。“以前巡检员早上 8 点出门,中午才能跑完,还常漏检天台的消防器材,现在机器人 2 小时就能巡完整个小区,发现问题实时上传到系统,我们在办公室就能派单处理。” 王姐说,巡检效率提升了 70%,漏检率从 30% 降到了 0,巡检员也不用再风吹日晒,只需盯着系统派单就行。 针对业主 “报修难”,方大努帮物业上线了 “阳光业主” 小程序。业主家里漏水、灯泡坏了,打开小程序一键上传问题、拍张照片,系统会自动分配维修人员,还能实时查看进度(“维修师傅已接单”“正在赶往现场”)。维修完成后,业主线上确认签字,还能评价。“以前业主报修要先打物业电话,再等我们联系维修师傅,中间至少隔两小时,现在 10 分钟内就能派单,维修完成平均只要 1 小时。” 王姐举例说,上周 2 号楼的刘大爷家马桶堵了,上午 9 点在小程序报修,9 点 05 分维修师傅就接单,9 点 40 分就修好了,刘大爷还在小程序上给了五星好评。 最让业主满意的是智能停车系统。以前小区车位紧张,业主下班回家找位要绕半小时,外来车辆还乱停占用消防通道。方大努帮小区装了车牌识别系统,业主车牌提前录入,进门自动抬杆;还开发了 “车位预约” 功能,业主加班前可以在小程序预约自家楼下的车位,避免被占;外来车辆要登记,系统会引导到临时车位,还能计算停车费,扫码支付。“现在下班回家不用找位,外来车也不乱停了,小区里清爽多了。” 业主李女士说。 转型半年后,阳光小区的物业费收缴率从 70% 升到了 95%,物业投诉量下降了 80%。王姐笑着说:“以前天天被业主追着问,现在业主主动夸,我们工作也轻松了,这就是数字化的魔力。” 从零售门店的 “精准懂客” 到社区物业的 “高效省心”,方大努的实践再次证明:移动智企的 “门道”,从不是复杂的技术堆砌,而是用科技瞄准经营中的 “累点”“痛点”,让经营者少费力气、多获成效 —— 这才是数字化转型最实在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