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最近可是急红了眼,直接给 27个成员国领导人下了“死命令”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最近可是急红了眼,直接给 27个成员国领导人下了“死命令”,12月前必须把2026-2027年援乌的事定下来,总金额高达1357亿欧元,甚至还放话欧洲可承受不起瘫痪。   (参考资料:视频丨欧委会提出援乌三方案 匈牙利称令人震惊 2025-11-18 23:40·央视新闻)   这已不是冯德莱恩第一次为援乌议题向成员国施压,但如此不留余地的最后通牒,在欧盟历史上并不多见。作为欧盟层面的核心领导者,她显然清楚这笔援助对乌克兰的意义,更明白背后关乎欧盟的地缘政治立场与国际信誉。只是这份急切,在成员国眼中更像是一种脱离现实的强硬裹挟,忽视了各国早已不堪重负的经济与政治现状。   援乌议题早已成为欧盟内部撕裂的催化剂。自冲突爆发以来,欧洲大陆就陷入了 “道义责任” 与 “自身利益” 的两难抉择。冯德莱恩主导的援乌路线,得到部分中东欧国家的积极响应,这些国家基于地缘安全考量,将对乌支持视为对抗外部威胁的必要举措。但更多成员国则面临着国内的巨大压力,能源价格波动引发的通胀难题、制造业成本高企导致的产业外流、民众生活成本上升催生的不满情绪,都让大规模援乌变得举步维艰。   匈牙利的一贯反对态度早已不是秘密,这个多次在援乌议题上投下反对票的国家,始终坚持自身的务实立场,不愿为外部冲突过度消耗本国利益。而斯洛伐克等国的政局变动,更是让亲乌阵营的根基出现松动,新政府更倾向于推动和平谈判而非持续输血。   即便是德国、法国这样的核心大国,内部也存在严重分歧,主流政党的援乌主张不断遭到极右翼势力的抨击,后者将国内经济困境归咎于对乌援助,赢得了不少底层民众的支持。   冯德莱恩口中 “欧洲承受不起瘫痪”,看似是对地缘安全的担忧,实则更像是对自身政治议程的捍卫。她的执政之路本就充满争议,多次面临不信任动议的冲击,极右翼与左翼党团从不同角度对其发起批评,指责其政策忽视成员国利益、过度依附外部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援乌议题成为她巩固政治地位、彰显领导权威的重要抓手,若此次大额援助方案无法落地,其政治影响力将遭受致命打击。   但现实的困境远比政治野心更难跨越。欧盟多国的经济状况早已不复往昔,能源转型的阵痛、全球贸易的疲软、内部市场的分裂,让不少国家的财政捉襟见肘。在自身民生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拿出巨额资金援助他国,不仅难以向国内民众交代,更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社会抗议。此前布鲁塞尔就曾因援乌与国内政策的失衡,遭遇过数千辆拖拉机封堵道路的农民抗议,这样的场景足以让各国领导人保持警惕。   更值得玩味的是,冯德莱恩的强硬表态,某种程度上也是做给外部看的。美国对乌援助的不确定性,让欧盟不得不独自扛起更多责任,她希望通过欧盟的坚定立场,倒逼美国继续参与对乌支持。但这种 “被绑架” 的援助模式,让成员国愈发不满 —— 欧洲的安全与经济利益,不应成为地缘博弈的牺牲品,更不应由冯德莱恩的个人政治判断来主导。   欧盟的决策机制本就以共识为基础,冯德莱恩的 “死命令” 显然违背了这一核心原则。27 个成员国的发展水平、地缘处境、政治诉求各不相同,想要在短时间内就如此巨额的援助方案达成一致,难度可想而知。部分成员国已经明确表示,需要更多时间评估自身财政状况与国内民意,不可能在高压之下仓促决策。   这场闹剧的背后,是欧盟治理体系的深层危机。政治碎片化的加剧,让传统主流政党的影响力不断下降,极左极右势力崛起,各国难以在关键议题上形成共识。冯德莱恩的强硬姿态,不仅无法弥合分歧,反而可能进一步激化矛盾,让本就脆弱的欧盟团结雪上加霜。   “欧洲可承受不起瘫痪” 这句话,更像是冯德莱恩对自身困境的隐喻。如果无法推动援乌方案落地,她的政治生涯可能陷入瘫痪;如果强行推动方案引发成员国反弹,欧盟的一体化进程可能陷入瘫痪;如果持续消耗欧洲经济民生,整个大陆的发展都可能陷入瘫痪。多重困境之下,她的急功近利显得既可悲又危险。   成员国并非反对对乌提供合理支持,而是反感这种不顾实际的强硬施压与资金绑架。援助的规模应当与欧洲的经济承受能力相匹配,援助的方式应当充分尊重各国的自主选择,援助的前提更应当是先解决好欧洲自身的问题。冯德莱恩若真想推动援乌共识,或许应当放下政治执念,回归务实协商,而非用 “死命令” 制造更多对立。   12 月的最后期限日益临近,冯德莱恩的 “死命令” 能否奏效仍是未知数。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最终结果如何,这场风波都已让欧盟内部的裂痕进一步扩大。欧洲的未来,不应系于某个人的政治野心,更不应在无休止的地缘博弈中消耗自身。只有正视内部分歧、回归务实合作,才能真正避免 “瘫痪” 的命运,这或许才是冯德莱恩最该明白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