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2017年,曹德旺与法国人谈合作,就在要签合同时,一位法国高管竟得意忘形地调侃中

2017年,曹德旺与法国人谈合作,就在要签合同时,一位法国高管竟得意忘形地调侃中国人,现场哄堂大笑,曹德旺脸色突变,将合同摔在桌子上,连问4句话,之后全场雅雀无声气氛变得异常紧张。   2017年5月,福耀玻璃和法国某汽车巨头的合作谈判到了最后一轮。那天,巴黎市郊的会议室里,中法双方团队齐聚一堂,每个人都显得有点疲惫。   毕竟,为了这份合作,大家已经前后忙活了几个月,反反复复拉锯了十多轮,合同文本来回修改过无数次。   桌上摆着厚厚的文件,翻译、法务、财务全都到位,气氛里夹杂着期待和紧张。   现场没人多说废话,大家都清楚这一天有多重要——只要双方签字盖章,这个项目就算正式落地了。   回顾这场合作,其实一开始并没有想象中顺利。福耀玻璃是我国制造业的领军企业,长期主攻汽车玻璃,技术和产能都属于国际一流水平。   前面几轮谈判里,双方在生产基地选址、管理模式、技术细节上,没少较劲。尤其是知识产权、质量标准和未来技术投入这些敏感点,双方你来我往,谁都不愿让步。   不过随着谈判推进,法国团队逐渐认同了福耀玻璃的实力和专业度。福耀团队也学会了更细致地沟通,积极适应本地规则。   到了5月这场终极会议,合同细节已经基本敲定,有关知识产权保护和本地化生产等条款,双方都各退一步,终于达成一致。可以说,这份协议不只是商业合作,更是中法企业“磨合”出来的成果。   当天的气氛原本还挺轻松。法方高管中有位年纪比较大的负责人,行业资历很深,平时说话也爱开玩笑。   他在翻译宣读合同的时候,突然顺口调侃了中国人的工作方式,语气里带着点自以为幽默的意味。   没想到,法国员工听完都跟着起哄笑了出来。其实这句话没有太强恶意,但在正式场合下,这种带有刻板印象的玩笑,明显不合适。   特别是在中方团队精心准备多月、满心期待签约的时刻,这样的举动很容易让人觉得被轻视了。   曹德旺的反应当场就让气氛急转直下。他沉下脸,把合同重重放在桌上,直接用平静但非常坚定的语气问对方:“你们是不是把我们当成真正的合作伙伴?   你们真的认可我们的技术和能力吗?如果你们觉得中国企业只能被动接受,为什么还要和我们谈判?   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话说清楚?”这几句话直击要害,现场瞬间安静下来,气氛紧绷得让人喘不过气。   法国团队显然没料到曹德旺会这么较真。那位高管也意识到玩笑开过头了,赶紧低头道歉,其他高管连忙跟着表态,表示尊重合作、尊重伙伴。   福耀团队没有马上答应签字,而是提出休会十分钟,给双方时间冷静下来。休息期间,福耀团队内部其实也在反思:在国际合作中,尊严和底线绝不能丢,哪怕对方再大牌也一样。   曹德旺对团队说,合作一定要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对不尊重的态度坚决不能让步。   十分钟后,双方重新回到桌前。法方高管再次郑重道歉,承诺以后绝不会再有类似言论。   曹德旺点头,表示可以继续合作,但必须把平等和尊重放在第一位。最终,这份合同顺利签署。   福耀玻璃成为法国这家老牌车企的核心供应商,双方还约定在技术研发、本地化生产等方面继续深度合作。   合同签完后,福耀玻璃很快开始在法国本地建厂、培训员工。法国媒体后来的报道普遍认可福耀团队的专业和高效。   这次事件其实也反映了我国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常遇到的难题。随着越来越多中国企业“走出去”,不仅要应对技术和市场的竞争,更要直面文化碰撞。   很多老牌外企对我国企业还停留在过去的认知,甚至不自觉流露出优越感。   曹德旺当天的强硬,是对国货品牌尊严的坚守,也是对所有中国企业的一次提醒:该讲理讲理,该较真就要较真,不能一味迁就。   而福耀玻璃这件事之后,不光在法国扎下了根,也进一步巩固了在欧洲市场的地位。   2017年这场中法合作的经历,很快成了中外主流媒体关注的焦点。我国官方媒体普遍肯定了福耀玻璃的做法,认为这不仅是一次成功的商业合作,更是中国企业国际化过程中自信心和话语权的一次提升。   随着这些年我国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家像曹德旺一样,能够在国际舞台上理直气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样的变化,让我国企业不再只是“制造工厂”,而是真正成为全球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   福耀玻璃的成功经验也被不少同行当作“出海范本”,大家纷纷学习如何在国际合作中守住底线、争取话语权。   只有彼此平等、相互尊重,合作才能走得远。福耀玻璃的故事告诉我们,技术和市场固然重要,但真正决定国际合作格局的,往往还是态度和自信。   曹德旺和他的团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国企业完全有能力、有底气在国际市场上赢得尊重和认可。   参考;五年来中报净利首现下滑 福耀玻璃美国工厂首盈利补缺——经济观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