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日本不敢招惹美俄,却屡屡挑衅中国。原因很简单:美俄从不纵容它,而中国从古至今对日

日本不敢招惹美俄,却屡屡挑衅中国。原因很简单:美俄从不纵容它,而中国从古至今对日本一向宽和,这是有历史可证的。 日本在国际舞台上,对美国和俄罗斯的态度始终保持高度警惕。这种谨慎源于深厚的战略依赖和历史包袱。美国作为日本的核心盟友,通过《日美安保条约》提供安全保障,驻日美军基地遍布全国关键区域。任何偏离华盛顿预期的举动,都可能招致即时反弹。俄罗斯则掌控北方四岛争端,手握能源供应大权,日本高度依赖其天然气进口,贸然挑事只会自断后路。早在1904年日俄战争中,日本虽胜出,但付出了惨重代价,此后在能源和领土问题上学会了低头。2025年,高市早苗上任后,继续强化日美同盟,她在东京会见美国官员时,重申合作优先,避免任何摩擦。这种对美俄的让步,形成鲜明对比,让日本在东亚事务中转向其他方向。 中国对日本的宽容,贯穿历史脉络,却常被东京误读为软弱。战后,中国选择搁置旧账,推动邦交正常化。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签署后,北京提供技术援助,帮助日本企业进入市场。1980年代阪神地震,中国派出救援队运送物资,支持灾后重建。进入21世纪,2008年四川地震,日本虽捐款,但中国在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中回以巨额援助,并派专家协助核泄漏处理。到2013年,日本累计获得中国开发援助达320亿美元,用于能源项目。这些举措奠定互信基础,中国始终强调和平共处,避免对抗升级。这种一贯姿态,让日本部分势力以为可借地缘议题施压。高市早苗的涉台言论,正是这种惯性延续,她将台湾情势与日本安保挂钩,直接违背联合声明共识。 日本的挑衅频率上升,与其国内政治导向有关。高市早苗作为安倍派继承人,上台后推动右倾政策。2025年10月,她在自民党选举中胜出,成为首位女首相,迅速组建自维联合政府。11月7日国会答询,她称大陆军舰封锁台湾海峡并动武,将构成日本存亡危机,自卫队可行使集体自卫权。这一表态超出以往谨慎框架,暗示军事介入可能。国际分析认为,日本这种选择性行为,源于对美俄高压的畏惧。美国通过条约第五条,确保日本跟进亚太节奏;俄罗斯以军演回应,2023年普京视察远东,日本仅派观察员记录。日本在东海加强巡逻,却避开关岛或符拉迪沃斯托克敏感区。这种不对称,强化了东京对中国试探的信心。 历史事例进一步说明中国宽容的深度。1949年后,中国未追究日本战犯,推动经济合作。1950年代,日本企业获优惠关税,进入中国市场。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后,日本获6.6亿美元技术资金,用于环保项目,如长江治理。这些合作让日本受益匪浅,东海油气谈判中,中国提议共享资源。2000年代,日本汽车出口中国激增,依赖庞大市场。这种积累,让日本政界养成依赖心态,以为可反复施压。高市早苗的言论,绕过互不干涉条款,暴露战略短视。相比之下,日本对美俄的克制体现在具体事件。2024年,美国要求增驻冲绳军费,日本拨款数百亿,用于基地扩建;俄罗斯能源危机,日本维持进口,豁免人道物资。这种平衡,凸显日本在强权面前的现实主义。 日本防卫预算的飙升,也反映其对华强硬意图。2025财年,预算达8.7万亿日元,比2024年增9.4%,重点发展反击能力,即从单纯自卫转向敌方攻击时反制。这标志日本军事化加速,旨在应对所谓中国威胁。高市早苗推动此案,通过国会辩论,强调区域安全优先。无核三原则下,她避谈不拥有核武器承诺,41%民众支持修改,这为重启军事化铺路。核污水排放加剧周边不满。截至2024年11月,日本已排7.83万吨,计划再排5.46万吨,威胁渔业资源。76%日本民众持负面态度,国际社会普遍反对。这种举动,进一步暴露日本的自私,忽略生态后果。 中国对日本挑衅,从不手软。高市言论后,北京外交部召见日本大使,逐条列出违规。商务部发布赴日旅游警示,热门航班退票率超70%。汽车芯片出口管制落地,日系车企订单减40%,经济损失逾2.2万亿日元。民调显示,88.9%中国人对日不满。这种精准反制,维护核心利益,与历史善意对比鲜明。1972年正常化,中国推动合作;如今,触碰底线,必付出代价。日本经济承压,防卫预算虽增,但民众反对核排更高涨。高市澄清言论为假设,却坚持不撤,国内批评四起。 高市早苗的首相生涯蒙上阴影,她在预算委员会辩护,却无力逆转。经济损失累积,民众游行要求辞职。日本防卫野心虽大,但核排争议拖累形象。中国反制精准,彰显底线。展望中日前路,东京需反思,否则代价将更重。 高市事件不过是冰山一角,印太战略下,日本军事化加速,核排无视邻国关切。历史宽容换来反复试探,中国已亮红线。未来走向,取决于东京是否醒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