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清风正气歌丨这一“很好”的纪律刻骨入魂】解放上海前夕,毛泽东同志曾对一项纪律规

【清风正气歌丨这一“很好”的纪律刻骨入魂】解放上海前夕,毛泽东同志曾对一项纪律规定十分赞赏,在回电中连用4个“很好”。这一“很好”的纪律是什么?1949年4月,准备接管上海的部队在“丹阳整训”时,陈毅同志严格强调入城纪律:一是市区作战不许用重武器,二是部队入城后一律不得进入民宅。这一“很好”的纪律,好在赢得民心。之前,陈毅便仔细思索过:“历来军队入了城,往市民家里一住,干好事的不多。我们部队进去住哪里?要考虑。”更意识到,上海百姓受国民党反动宣传影响,对解放军尚缺乏了解,严明的纪律是赢得民心的关键。“入城纪律是执行入城政策的前奏,是我们解放军给上海人民的见面礼。”这个“见面礼”让上海人民深受震撼——十万大军全部露宿街头,宁愿睡马路,决不入民宅。气象学家竺可桢在日记中写道,下午3点起微雨,子夜大风……守门之站岗者倦则卧地,亦绝不扰人。这一“很好”的纪律,好在严格执行。有些干部想不通,说遇到下雨,尤其病号,还是住在民宅里方便些。陈毅斩钉截铁地说:“这一条一定要无条件执行,说不入民宅,就是不准入,天王老子也不行!”无条件执行纪律,不仅体现在接管大城市的关键节点,更体现在日常工作的细微之处。有一次,陈毅下去检查工作,碰到有人委托地方老板做上百套军衣,却没付钱。他听后当即发火:“同志,这可不光是钱的问题,是党的工商业政策。我们是靠政策得人心的,在百姓中的信誉,是我们的命根子!”没过多久,那位老板就收到200块银洋,对此他大为感慨:“共产党的部队讲信誉,确实信得过!”这一“很好”的纪律,我军坚守如一。1935年1月,中央红军进入贵州遵义,一位叫“廉臣”的医生这样描述:“这些名闻全国的赤色要人,我初以为凶暴异常,岂知一见之后,大出意外。”之所以“意外”,是因为红军进城,纪律先行。红军发布一系列入城规定,比如“整齐武装服装,私人不准向群众借东西,无事不要进群众家里去”等,并印发布告“如有侵犯群众利益的行为,每个群众都可到政治部来控告”。同样的一幕,还发生在红军进入延安时。当时,一位叫角麟的青年教师在此任教,他在《速写陕北九十九》一书中写道:“进城来的红军,衣服褴褛,实在不成样子。他们把住的地方安置好了,就好像没有纪律一样,到处乱跑。”“没有纪律”是他的观感,实际情况却是,这是红军在宣传纪律、发动群众。工作委员会按照统一战线政策,发布规定:不能随便抓人,不准没收商店作坊,以保持秩序的安定。红军严明纪律,严格执行,得到广大群众积极拥护和热烈响应,使延安“天天在变、天天在进步、天天在改良”,成为革命者心目中的圣地。这一“很好”的纪律,让世界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文明之师、正义之师。1951年3月,中朝人民军队主动撤离汉城。彭德怀强调,一定要给部队强调纪律,不能打扰老百姓,更不能损坏城内的基础设施。而此前美军和南朝鲜军撤离汉城时,用汽油、炸弹对重要目标进行破坏,就连学校、医院、图书馆、博物馆,甚至老百姓的一口水井都不放过。当美国第8集团军司令李奇微再次进入汉城时,看到的却是平整的道路、完好的建筑,一切都井然有序,仿佛战争从未降临这里。得知这都是志愿军修复的后,他不禁感慨道:“我们撤退时向他们展示的是武力,他们离开时给我们展示的却是文明,从这点上来说我们输了。”征途如虹,人民至上;守纪如铁,一脉相承。从“不拿农民一个红薯”,到“天王老子也不能进民宅”,再到“来的时候什么样,走的时候还是什么样”,不论白色恐怖之时,还是凯歌高奏之际,我军始终把群众纪律看得比天还大、比山还重。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这个法宝,我们过去靠它,现在靠它,将来仍然要靠它。(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