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打车变得很方便,只需要动动手指就有车来接,去年10月全国网约车订单量已经达到8.92亿单,这个数字听起来很大,但网约车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它和电力、网络一样,成了城市生活离不开的东西,不过订单增长开始放缓,问题也变得更加明显,大家开始关心这些服务该由谁来管理、谁来负责。 打开叫车软件经常能看到"排队56人"的提示,早高峰加价1.5倍成了新常态。表面看是供需失衡,根子上是平台算法在悄悄操控供需。下雨天故意延迟派单,机场路线设置接驾门槛,这些隐形规则让消费者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司机端的抱怨声不比乘客小。抽成比例像个黑盒子,跑完一单显示收入40元,乘客实际支付可能超过60元。每天在线12小时,扣除油费保养费,月入过万只是个传说。不少司机开始双平台接单,在滴滴和美团之间来回切换,平台把司机当资源,司机也把平台当工具。 安全问题最让人揪心。虽然有一键报警和行程分享,但平台对司机的背景筛查依然存在漏洞。上个月杭州出现的套牌网约车不是个例,某些租赁公司专门帮不符合条件的司机"包装"资料。坐后座的时候,多少人会真的核对车牌号码? 三四线城市的深夜时段正在变成服务盲区。平台优先保障核心区域运力,郊区订单经常半小时没人接。出租车扬招点拆掉了,网约车又叫不到,这种新型出行困境正在很多城市郊区上演。 老年人群体被数字化出行抛下了。路边招手打不到车,手机叫车又不会操作,有些老人学会发定位比学会写字还难。社区组织的助老打车培训场场爆满,说明这个问题比想象中更普遍。 烧钱大战结束后,平台开始从C端转向B端要利润。企业版打车服务藏着更高抽成,数据赋能变成新生意。你说这是创新还是收割?反正资本市场很买账。约网车 网约车价格 网约车行业 滴滴出行顺风车 网上约车 滴滴打车 滴滴车出行 打车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