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社会救助,兜住的是困难群众的衣食冷暖,守护的是社会公平的底线和基石。今年以来,烟台市针对社会救助经办人少事多、困难群众办事不顺畅等难题,紧抓技术革新机遇,围绕社会救助业务等核心场景加速推进AI融合实践,助力社会救助赋能增效。
社会救助体系正以更有温度、更有力度的姿态,坚定地守护着需要帮助的人。“温暖烟台”四个字,正因此而越发厚重。
“AI经办员”精准找人
“真没想到,咱烟台民政大老远送来了关怀!”接到领取高龄补贴的电话后,远在潍坊的刘淑美老人的儿子激动地说。
刘淑美今年83岁,原是招远市毕郭镇大曲庄村村民,近些年随子女一直在潍坊生活,招远市当地民政部门和村里已经很难掌握老人的情况。
转机,发生在今年9月。
一位特殊的“AI经办员”——老年人口数据分析大模型,在数据筛查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烟台市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通过大模型,充分比对公安、民政、人社、卫健等部门的人口数据,精准地“找”到了刘淑美——老人户籍仍在烟台,完全符合高龄津贴的发放条件。没多久,高龄津贴就自动发放到老人的银行卡中。
在烟台,像刘淑美这样被数据模型主动发现的案例,在3个区市已有3000多例。“AI经办员”不知疲倦,持续搜索着9类服务对象的主动发现场景,推动社会救助实现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在烟台的社会救助工作中,人工智能已不再是概念,而是成了实实在在、主动作为的民生助手。
“我们建立了‘一老一小一残一困’监测人口主题库,覆盖全市300多万人口。”市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在庞大的数据库基础上,他们还引入手机信令模型,形成全市老年人、低收入人口、潜在帮扶对象的热力地图。哪里有需求,一目了然。
主题库堪称一份详尽的“温暖清单”——包含老年人全量户籍人口220万、低收入人口65万、未成年人和监护人36万,并通过数据共享,汇聚了医保、人社等13个部门的救助帮扶数据500多万条。
“云联”智能救助24小时待命
家住黄渤海新区潮水镇葛家庄村的郭玉芳今年66岁,患有脊髓恶性肿瘤。她未曾主动申请,救助却主动找上了门。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乡镇民政工作人员通过一个会“预警”的系统,了解到她在医院有较大额的住院费用结算记录,随即主动入户走访了解具体情况,很快为她办理了临时救助。
让郭玉芳老人受益的,正是市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打造的“云联”智能救助体系。这个体系就像一个24小时待命的“民生哨兵”,整合了省、市两级“民生保障”和“补贴认证”2类11项民政应用,构建了169个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模型,时时刻刻“倾听”着数据的“声音”。
更神奇的是,这个系统还会画“地图”。在市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的屏幕上,一张芝罘区的“热力地图”清晰地显示,疑似低收入人口有21%集中在黄务街道。“今后可以在这个区域加强社会救助政策宣传。”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他们还构建了疑似低收入人口手机信令分析应用大模型,可以让救助资源的下沉像“导航”一样精准。
精准固然重要,温度与边界同样不可或缺。“群众在享受大数据红利的同时,也对个人隐私泄露怀有担忧。”中心工作人员说,为此,中心专门设计了一套算法,算法可见而人不可见,让更多“沉默的少数”能被看见、被关怀,静悄悄地共享科技发展的红利。
从监测到反馈全程留痕
“我无儿无女,腿摔伤了不能动弹。打了个电话,护工立马就来医院了,比子女照顾得还周到。”躺在牟平区中医医院的病床上,86岁的高先生言语间满是感激。
烟台创新推出“保险链接第三方机构”服务模式,为全市符合条件的1.9万余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购买了住院陪护保险,让他们住院期间不再无人照看。
为把服务做实做细,市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建立起“监测—预警—处置—反馈”全节点风险监管模型,住院陪护时间、人员信息、服务事项等全部线上采集。目前,群众满意度超过95%。
“我们正在抓紧时间为全市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孤困儿童生成一户一码。”市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今后照料护理员、儿童主任等入户走访和服务过程也能实现扫码上传,服务全程留痕。
为进一步减证便民,烟台在“低收入人口数据库”的基础上,又新建了容纳2.1万人的“潜在帮扶家庭数据库”,对接医疗救助、廉租补贴等,构建多重验证模型,实现相关待遇“免申即享”。
今年以来,全市已有5.9万人次通过“静默认证”享受到便捷服务。(YMG全媒体记者赖皓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