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 年,桂军师长凌压西抓了两个俘虏,看着身材矮小的鬼子,他灵机一动,说:“以后打仗,大家都要带板凳。” 士兵们听了都摸不着头脑,打仗带枪带手榴弹才是正理,板凳又不能杀敌,带着还累赘。凌压西没急着解释,让人把两个鬼子押到战壕边,指着战壕对身边的营长连长说,你们看鬼子的身高,比咱们士兵平均矮半头还多。他们躲在战壕里射击,得踮着脚、探着身子才能露出枪口,瞄准的时候身子暴露太多,咱们的士兵要打他们容易。可反过来,咱们躲在战壕里,想看清鬼子的动静,也得往上探身子,同样容易被鬼子击中。 凌压西蹲下身,捡起块石头在战壕边画了个简单的图,要是咱们踩着板凳,坐在战壕里,既能把大半身子藏在掩体后,又能高出一截看清外面,瞄准的时候也稳当。鬼子个子矮,就算他们也想往上探,没板凳的话,露头的高度比咱们低,咱们能先看到他们,先开枪。 大家这才明白过来,当天就开始找合适的板凳。不能太沉,行军的时候扛着不累;也不能太矮,得够到战壕沿;还得结实,踩上去不晃。士兵们有的找了农家的小板凳,有的用木头自己做,把凳腿削得粗细适中,还在凳面钻了孔,拴上绳子,行军时背在背上,不耽误拿枪。 没过几天,鬼子就来进攻了。凌压西的部队守在一处山坡下的战壕里,每个士兵都把板凳放在身后,随时能用。鬼子的炮火先轰了一阵,战壕顶上的土簌簌往下掉,板凳上都落了一层灰。炮火一停,鬼子端着枪,猫着腰往前冲,他们还是按老规矩,觉得冲到离战壕几十米远的地方,才能看到守军的脑袋。 可这次,桂军士兵踩着板凳,从战壕沿上露出半个脑袋和枪口,早就瞄准了冲在最前面的鬼子。班长喊了一声 “打”,枪声立刻响成一片。冲在前面的几个鬼子没来得及反应,就倒在了地上。后面的鬼子愣了一下,赶紧趴在地上还击,可他们抬头只能看到战壕的上沿,根本看不到守军在哪里,子弹都打在了战壕壁上,没伤到一个人。 有个鬼子军官举着军刀喊着往前冲,刚站起来,就被战壕里的士兵盯上了。那士兵踩着板凳,稳稳瞄准,一枪打在军官的胸口,军官晃了晃就倒了下去。鬼子没了指挥,乱了阵脚,有的往回跑,有的还在瞎开枪。桂军士兵换着班射击,累了就下来歇会儿,换另一个人踩着板凳上去,火力一直没断。 战斗结束后,清点战果,打死了八十多个鬼子,自己这边只伤了五个人。士兵们都乐了,之前觉得带板凳麻烦的人,现在都把板凳擦得干干净净,生怕下次打仗没的用。凌压西又让人改进了板凳,在凳腿上钉了防滑的木钉,就算战壕里湿滑也不容易倒,还在凳侧面加了个小挂钩,能挂在战壕壁上,不占地方。 后来,鬼子又发动了几次进攻,每次都被踩着板凳的桂军士兵打退。有一次,鬼子学精了,也想往上探着射击,可他们个子矮,没板凳,得踮着脚,身子暴露得更多,反而被桂军士兵打死了不少。有个被俘的鬼子说,他们当时特别纳闷,为什么桂军能在战壕里看得那么远,开枪那么准,直到看到缴获的板凳,才明白过来。 附近的友军听说了这件事,也都学着带起了板凳。有的部队还加了改进,在板凳上装了小抽屉,能装子弹和急救包,更实用了。凌压西的部队带着这些板凳,又参加了好几次战斗,每次都能以少胜多。士兵们都说,这不起眼的板凳,比多带几发子弹还管用。 凌压西常跟士兵们说,打仗不光靠胆子大,还得动脑子,抓住敌人的弱点,就能少流血,多杀敌。那些跟着士兵们转战各地的小板凳,见证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成了桂军抗击鬼子的 “秘密武器”。后来,有人把这件事写进了战报,上级还表扬了凌压西的巧思,让其他部队都学着做这种 “战斗板凳”。 再往后,不管是防守还是进攻,桂军士兵背上都多了个小板凳。行军的时候,累了还能坐下来歇会儿;打仗的时候,往战壕里一放,踩着就能战斗。这些普通的小板凳,陪着桂军士兵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打了不少胜仗,也成了那段岁月里,桂军士兵们难忘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