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熊晓雨吴枫唐泽文
成都望平街不需要意外。这条滨河老街精准计算着每一波潮流——网红咖啡馆的装修周期、打卡照片的最佳滤镜、下一个爆款穿搭的出片圣地。进入这里的李俊永是个意外。他穿着最普通的衬衫,踩着磨损的旧皮鞋,看起来和身边那些穿着时髦、顶着彩色发型的人毫不相关。
但人群为他而来。举过头顶的手机、相机全在拍他,没人喊他的名字“李俊永”,无论是欢呼声还是满地的物料,都只强调三个字“鸡排哥”。
11月20日,“鸡排哥”全国巡炸成都站在望平街“开炸”。面对大大小小的直播镜头,在主办方精心打造的油炸车前,“鸡排哥”李俊永还原着“做完你的做你的”网络名场面。走红之后,他的“控场”愈发娴熟——控制油温,控制节奏,更要控制被流量重塑的生活。
制图张丽娟
演出
“他是谁啊?”“李俊永。”“那是谁?”“鸡排哥。”“原来是鸡排哥啊!”
11月20日早上9点,一位路人向四川在线记者询问望平街河边惹眼的阵仗为谁而来。两种称呼,恰好是一个普通人与一个网红符号之间的距离。而李俊永本人,正清醒地行走在这段距离之间。
这场活动是半封闭进行的,未获邀的普通人和自媒体无法靠近炸鸡摊位。一些小网红隔着围栏直播,尽可能寻找“鸡排哥”的身影,他们甚至比“鸡排哥”表现得更卖力,时不时吆喝着“这就是全网爆火的鸡排哥,情绪价值拉满!”一旁的保安和买菜大姐看得津津有味,掏出手机发了条朋友圈。

“鸡排哥”全国巡炸站来到成都。熊晓雨摄
自南京、南昌、赣州后,成都是李俊永“全国巡炸”的第四站。几乎每一站,迎接李俊永的都是无数直播镜头与媒体采访。面对这场因他而起的流量盛筵,他配合积极,“(安排)这些行程,让我今年能来到支持我的人所在的城市,跟他们近距离接触一下,让他们在享受美味的同时,感受我这个人的真诚。这样的(行程)我是非常喜欢的。”
在望平街公开炸鸡近2小时,李俊永全程耐心。尽管这场活动的“顾客”全是媒体和达人,他也和流传视频表现得一样:麻利将油倒进锅里,迅速过滤掉油渣,摆出裹好的鸡排,等待油热开炸,将鸡排送到扛着相机“大炮”的“顾客”手中,并为其提供满满的情绪价值。不过分矫饰,也很难看出他的疲惫。
对待每一个走到他身边的主播或达人,李俊永始终应对自如。前段时间走红的“煎饼姐”为他制作专属人像煎饼,他惊喜夸赞:“哇!这是艺术品,已经超出了美食的范畴,我都舍不得吃”。面对媒体询问“头上怎么撞了个大包?”他会幽默地回复,“这是在成都酒店不小心撞出来的‘福包’,是成都想给我留下深刻的记忆”。有网络达人一边怼着他拍,一边隔着手机屏幕对他说“鸡排哥,我好开心见到你!”他都会同样热情地回应,“能见到你,才是我的开心。”
在不知道第几波“顾客”把塑料袋打开等待鸡排投喂时,李俊永还会掐准时机,还原他的个人名场面——“做完你的、做你的”。句尾音调稍稍拖长,引起人群一阵欢呼。

“鸡排哥”现身成都,为媒体、网络达人炸鸡排。熊晓雨摄
一位现场直播工作人员感慨“这直播数据比我前几天拍某个明星都好。”
对常人来说,猛然席卷的流量或许是超负荷关注,但李俊永表现得淡然,“(面对)流量这个东西,我只能说做好我自己,做好产品,我和我的顾客经常开玩笑,我可以骗你,但是你的嘴巴是不会骗你的。”
48岁的李俊永,出生于1977年,6岁时随父母从南昌来到景德镇,父亲在建国瓷厂当会计,他则在景德镇读小学、初中、技校。
“鸡排哥”在技校读定向班,毕业后分配到建国瓷厂当钳工。刚进厂上班没多久,19岁的李俊永就下岗了。家里人没给他什么压力,说不指望他能赚多少钱。李俊永便回南昌学厨、打杂、学配菜。
婚后有了一双儿女后,李俊永发现家里开销变大了。他开始和妻子摆摊,选择做不赊账的小本生意。夫妻俩卖过酱香饼、凉皮,烤过羊肉串,最后选择了更受市场欢迎的炸鸡排。平均一天要工作12小时的他感慨,“长时间坚持做好一件事确实不容易。”但这也让他看到了生活给予的馈赠,夫妻俩硬是让日子逐渐好起来,把平房换成了小区房。
因此,李俊永坚信“真心能换真心”。“我从小就在有爱的亲情、爱情环境下成长,在这个思路中,无论是做小吃还是其他,它都是一个有温度的事情,不在于我能赚7毛钱还是2块钱,而是我得到了顾客认可,体现了我的价值。”
这符合当下大部分人给李俊永贴的标签——“真诚”。可李俊永的个性不止于此。今年国庆前,他参加当地文旅宣传座谈会,与无数领导谈笑风生,一边“打包票”要踏踏实实炸鸡排,一边列举出人流过多可能产生的风险。很多网友惊诧“‘鸡排哥’怎么能这么自信?”
“如果我对我自己的产品品质都不能自信,那么我怎样能够使您来买我的东西?一个人要绝对的自信,就是说你的人品不说是最优秀,最起码是很真诚的。”在采访中,李俊永毫不避讳展现自己的锋芒。
这个自信,也让李俊永认为,自己的火“当然有必然因素”。他对四川在线记者说,“我们有真诚的态度,20多年一直在这里坚持,别人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兼程是状态,风雨无阻,那才是心态。”

“鸡排哥”现身成都受热捧。熊晓雨摄
控制
和李俊永聊天,他特别喜欢用“控制”两个字。
从景德镇到成都,从全国各地的镜头去找他,到他如今主动暴露在全国镜头前,记者问李俊永“你还hold住吗?”他说:“我控制的是油温火候,控制的是我的产品品质,控制的是当场一个稳定有序的排队状况。”最后他还不忘升华一下,“粉丝朋友们,你的幸福也尽在你的掌握。”
能控制的全力以赴,不能控制的随缘而去,这是“鸡排哥”展露在媒体面前的“控场”原则。他唯一一次“失控”,是在国庆期间。蜂拥而至的镜头,令他有些绷不住,“我的一举一动都在你们的监控中。”“我没有一点呼吸空间了。”家人接受采访时说,李俊永虽然不说,但“明显紧张了”。
网友担心提供情绪价值的鸡排哥从此失去他们最爱的情绪价值。李俊永告诉四川在线记者,“其实我每天都是处于非常饱满的一个精神状态,我所能够给顾客的,我只能说,我不会让他失望,他来了他一定是高兴来,高兴地走。”
这份对自己人生的“控场感”也体现在对流量的“不焦虑”上,李俊永说他要“走自己的路。”“我不能说我是鸡排哥,我就要炸一辈子鸡排,无法预估,生命价值没有高低之分。你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更多体现你个人价值,体现你的社会价值。”

直播镜头对准“鸡排哥”。熊晓雨摄
人在外地,“鸡排哥”在景德镇的“控场”也从未落下。“鸡排嫂”没有和“鸡排哥”一同“全国巡炸”,因为“景德镇的学生们,我不能忘了他们,他们也要吃到我们的鸡排!”
在流量如潮水般涨落的时代,真诚,成了一种最容易被标签化,也最容易被消费的“人设”。“鸡排哥”暂时接住了互联网的“拷问”。
采访全程,他始终坐得笔直。刚进入茶室、坐下时,如果没有提醒,他甚至忘了取下因职业习惯而长期佩戴的口罩。直到主办方宣布采访结束,他终于放松。四川在线记者向李俊永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如果用川菜形容你自己,你会选什么?”他眼睛一抬,狡黠地反问“你觉得呢?”
“像火锅吧!永远热辣滚烫,将美味进行到底!美味一起分享,快乐也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