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把话说清楚,其实可能是隐形霸凌
·\n你经历过以下的情形吗?\n提案被\"再看看\"搁置,工作被\"差点意思\"轻描淡写,重要信息被\"群里说过了\"挡回……每一句含糊不清的回应,都像一根看不见的绳索,把人困在猜测和焦虑的泥潭里。\n·\n就像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谜题。你的每一次猜测都可能是错的,但你又不得不继续猜下去。因为停下来意味着工作停滞,意味着可能被认定为能力不足。于是你陷入无穷的精神内耗中。\n·\n为什么这样呢?\n社会学家称这种现象为\"阐释性劳动\"。处于权力弱势的一方,不得不投入大量精力去解读、揣测、确认对方真实意图。而掌权者只需要保持模糊,就能持续获得心理优势。\n·\n拒绝说清楚,就是在制造信息差。制造信息差,就是在巩固权力。这种权力游戏最可怕之处在于它的隐蔽性。没有明显的苛责,没有直接的冲突,表面上甚至像是在给予充分的思考空间。但实际上,每一次模糊的表达都在加固权力的藩篱。\n·\n长期浸泡在模糊的表达里,会让我们会失去判断的能力。特别是在等级分明的职场中,权力的悬殊让这种含糊其辞变成了一种无声的折磨。\n·\n想要打破模糊的暴力,就是要把无形变成有形。记录是最基本的防御武器。每次收到模糊指令,立即用文字固定下来,你可以采用\"三明治\"沟通法:\n1.复述已确认的内容\n2.提出当前的疑问\n3.给出行动建议\n·\n举个回复的例子:\"基于上周确定的方向,目前修改已进行到第三版。有几处细节仍需明确。建议我们约个15分钟,当面确认一下。\"这种沟通方式既保持了推进度,又不会显得过于对抗。\n·\n最重要的是建立自己的边界意识:工作时间内,只对明确的任务负责,设定合理的响应时间,保留沟通证据;工作时间外,关闭无限待命模式,定义紧急事件范围,预设自动回复机制。\n·\n你不需要成为\"最懂人意\"的那个。在职场中,适度的\"不懂\"有时反而是一种保护。\n学点儿心理学 情绪自由 心理学 心理学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