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没有“白拿”的好处】 想一下,路边乞丐得到别人的施舍,他拿到的施舍会是白拿的吗?经济学家图洛克告诉我们,这是误解。你想想,你口袋里有一块钱,面前有一群乞丐。你可能给最先遇到的,那乞丐们就得天天抢最好的位置。你可能给最惨的,那他们就得不洗脸、不洗澡,甚至自残,就为了比旁边的人更惨。看到了吗?为了这一块钱,他们付出了时间、精力,甚至尊严。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成本。这就是图洛克提出“寻租”概念的起点。图洛克为什么要研究这个?原因在于,当时有些经济学家认为,政府给企业特殊照顾、给他们垄断权其实是无伤大雅的。有些企业得到政府特别庇护,具有垄断经营的权利,他们照理说应该赚很多钱。但是有些经济学家去调研,发现这些企业赚的其实不多。既然他们赚的不多,也就算了,别批评他们了。这时候图洛克就站出来说话了。他说,我们不能只看那些企业本身赚了多少钱,他们多赚的钱当然是由消费者掏腰包的,但是,还有另外一块很大的社会损失:这些企业在获得政府支持、优惠政策的过程中,本身就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咱们算笔账:一项价值100万的政府补贴,A企业花费30万疏通关系,B企业投入50万竞标,最终B企业中标。社会损失不仅是那100万的补贴,还有AB企业白白耗费的80万竞争成本!这就是“净损失”。对社会来说,这些聪明才智和资源,本可以去创造真实财富,现在全耗在分配财富的赛道上去了。图洛克还给出一个灵魂拷问:小偷对社会最大的危害是什么?他不是没减少财富总量吗?东西从左口袋进了右口袋啊。图洛克说,错!因为有小偷,我们得造锁、装监控、雇保安;而小偷为了偷成功,也得研究更高科技的手段。所有这些投入,对社会都是纯粹的浪费。所以,对于“寻租”这个概念的理解就清晰了,它指的不是创造财富,而是争夺分配财富的特权。1967年,图洛克这篇文章,标志着“寻租”概念的诞生。从此在经济学界,“寻租”这个词就专门用来指那些向政府争取优惠政策,让自己得到好处,而社会总的资源会发生耗散的行为。这,就解释了那个终极之谜:为什么有些国家,每个人都很忙,整个国家却很穷? 因为最宝贵的资源都耗费在了“争夺”而非“创造”上。当聪明才智都用于寻租,社会财富的源泉就会逐渐枯竭。 所以,下次你再看到那些看似“白拿”的好处,不妨多想一层:为了这点好处,背后消耗了多少看不见的社会资源? 一个好的制度,不是消灭竞争,而是让竞争指向创造,而非争夺。 毕竟,乞丐的竞争只会让所有乞丐更惨,而不会让任何人真正富裕起来。看清“寻租”,你就看懂了许多繁荣背后的隐痛,和许多贫穷深处的根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