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摹的《清明上河图》凭什么也是一级文物?】 冯忠莲原本是一位从事自由创作的画家。她的爱人是画坛大家陈少梅。根据国家文物局的规定,陈少梅所有作品一律不准销往国外。冯忠莲画画也很好,她在艺术系学习期间成绩优异,名列前茅,毕业后举办个人画展,声名鹊起。然而在三十多岁时,冯忠莲放下个人创作,转而投身古画临摹工作,甘愿成为古代名家的“影子”。 冯忠莲临摹过的作品中,最著名的当属《清明上河图》。她的摹本有多像原作,我只说一个细节。《清明上河图》里有几条大船,船身上有一排排黑点,代表钉子。北宋时期的木船已采用多层木板拼接工艺,每层木板分别拼合,再用钉子把几层木板固定在一起,牢固程度远远超过仅用皮条绳索捆扎的欧洲木船。 你在现场看画时,即便注意到这些黑点,也绝对不会去清点“一共有多少颗”——但在冯忠莲的摹本里,船身上黑点的数量竟然与原作完全一致! 如此高度的还原,在古代也极为罕见。绘画临摹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一些早期画家的真迹虽已失传,但唐宋时期的摹本留存到了今天,比如《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而临摹者很可能是当时的宫廷画师——然而,即便是这些代表帝国最高水平的画家,也很少做到“连黑点数量都一一对应”的程度! 上月,故宫展出《清明上河图》真迹时,把冯忠莲的摹本置于对面展柜,以呼应之势致敬老一辈专家为文保事业付出的心血。现场观众摩肩接踵,排起长队。有人说:“为何不能长期展出摹本,避免观众扎堆呢?”遗憾的是,这无法实现,因为冯忠莲的摹本同样被定为一级文物,与真迹相同等级、相同待遇,每三年仅能展出一个月。 在扫描技术尚不发达的时代,冯忠莲制作出最接近原作的备份,创造了古画临摹技艺的最高成就,也获得了古往今来大多数临摹者难以企及的殊荣——与真迹平起平坐。 古代清明上河图 名画清明上河图 故宫 王牌讲解员的一物一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