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为什么高速公路不用水泥,而用沥青?一位55岁的包工头表示,80%的人不知道,一吨

为什么高速公路不用水泥,而用沥青?一位55岁的包工头表示,80%的人不知道,一吨水泥的价格是沥青的十分之一,选择用沥青铺路不是因为贵的好,而是因为这些。 很多老司机都有这种感觉:车只要一上高速,人马上就稳了,那黑亮黑亮的路面,看着像条铺开的绸带,车轮压上去不跳不颠,连耳边的噪音都一下子小了。 但很少有人知道,这条你天天跑、觉得理所当然的“黑绸带”,其实贵得吓人,听过一位在工地干了几十年的老师傅说过一句话:铺路用的沥青,一吨的价格能把水泥按在地上摩擦,贵上十倍都不夸张。 那就有人疑惑了,既然修路那么烧钱,为什么不都铺又便宜又硬的水泥?难不成就是觉得“有钱任性”? 要真这样理解,那就太小看工程师的脑子了,开过水泥路的人都知道,那路面声音大得像开拖拉机,关键还不是吵,最要命的是水泥太滑了。 平时干燥还好,一下雨就麻烦大了,那一层水膜铺上去,摩擦力能掉到吓人的程度,要是在弯道踩急刹,很容易像站在大块瓷砖上滑出去一样,车说翻就翻。 沥青就不一样了,别看名字黑乎乎的,它铺好后的路面其实像个“会呼吸”的海绵,雨水落上去不怎么在表面逗留,会顺着细小的孔洞往下渗,这就避免了那种“打水漂”式的危险。 再加上沥青像橡胶一样有点柔性,车胎压上去能和路面“咬得死死的”,湿滑天也有更高的抓地力,刹车那几米差距,可能就是救命的距离。 而且沥青特别会“吃声音”,水泥路胎噪刺耳,而沥青路能把这声音压下去不少,车内能安静十来个分贝,跑长途不累,就是它的功劳。 有人总说水泥硬,应该更耐用。问题是,它太“倔”了,冷热一胀一缩,加上地基稍微不均匀,它就直接裂给你看。 为了不让它开裂,还只能每隔几米切一条缝,那些缝就是你听到“咯噔咯噔”的来源,而这些缝一旦进水,把下面的土泡软了,重车一压,水泥板就断、翘、碎,问题多得很。 沥青就聪明得多,它柔性好,地基有点变化,它自己“活动活动”就过去了,不会一板一眼地硬抗。 更关键的是维护成本,水泥坏了要从头砸开来重做,还得封路“坐月子”,起码十几天不能通车,高速这么重要的地方,停一天损失都巨大。 沥青则几乎是“微创手术”,晚上交通少的时候挖一块、铺一块、压一块,天亮前就能完工,司机第二天根本感觉不到这个地方修过。 我国高速常年能修能养,很大程度上就是靠这套“随修随走”的沥青养护体系,有人看见美国有很多水泥高速,就觉得“水泥是不是更先进”,其实不是。 那是因为人家早年水泥太多,修的时候图便宜,现在想换沥青?代价大到他们也不敢碰,能补就补,形成了现在“老路白、新路黑”的格局。 不过,水泥也不是完全被淘汰,在收费站这种地方,大货车天天刹车、停、再起步,这种地方的路面承受的是揉、磨、拧的极限考验。 沥青在这种折磨下没几年就能被搓出沟,而水泥“死硬”的优点反而成了优势,能撑很多年,此外,夏天沥青的蒸发味道刺鼻,用水泥也更健康。 其实工程师早把账算得明明白白,不是喜欢哪个就用哪个,而是看哪种材料更适合哪个场景。 从以前乡村道路用水泥解决“能走”,到现在高速大面积铺沥青解决“好走”,这变化背后折射的是国家实力、技术、理念的升级。 沥青确实贵,可贵出的那份安全、安静、好维护,就是我们在路上能稳稳当当地回家最实在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