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廊坊曲艺名家姜子龙:鼓板铿锵唱时代艺心坚守传文脉

姜子龙正在表演。记者张泰源文/图

“咚咚锵,咚咚锵……”鼓板轻击,乡音婉转,西河大鼓《新农人儿》的旋律在全国群众文艺最高领奖台上回荡。当第二十届群星奖颁奖结果揭晓,这部由省文化和旅游厅选送,省(市、区)群众艺术馆联合创排的作品摘得曲艺类大奖时,编剧姜子龙眼中泛起泪光。作为河北省曲协副主席、廊坊市曲协主席,与曲艺相伴40余载的他,用鼓板记录时代变迁,用匠心传承非遗文脉,在“说新唱新”的坚守中,成为河北曲艺界一面旗帜。

初心如磐鼓曲声中扎下为民之根

1990年,刚从中国北方曲艺学校毕业的姜子龙,怀揣对曲艺的热爱,分配到廊坊市群众艺术馆工作,从此与群众文艺结下不解之缘。“那时的想法很纯粹,就是想把学到的本事用上,让更多人听到好听的鼓曲。”姜子龙回忆起初入行时的心境。

曲艺是扎根群众的艺术,姜子龙深谙此道。40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布廊坊的农村、厂矿、社区、学校,“下农村演出几十余场,无论严寒酷暑,从不讲价钱、不挑场次。”一次在乡村演出结束后,一位老大娘拉着他的手迟迟不肯松开,反复询问“啥时候再来”,这一幕深深烙印在姜子龙心中,让他真切体会到“曲艺是颂扬好人、传递正能量的好形式”。

这份来自群众的认可,成为姜子龙坚守的动力。他始终遵循“爱国、为民、崇德、尚艺”价值观,把“唱好京东做好人”作为人生信念,将“人比钱贵、德比艺高”作为行为准则。无论是寒冬腊月在村口搭台演唱,还是酷暑盛夏在厂房里指导节目,他都以饱满热情投入其中。他恪尽职守,认真负责,创作辅导的曲艺作品深受群众欢迎。

在艺术追求上,姜子龙始终精益求精。作为说、唱、演、创、导于一身的“多面手”,他对表演有着严苛要求,“唱要有情,眼要传神,快听字,慢听味,不紧不慢要有劲”。为了达到“字正腔圆、干净利索”的效果,他反复打磨吐字发音,讲究“字要重,腔要轻,字要刚,腔要柔”;为了形成独特风格,他在继承师傅董湘昆演唱技巧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师爷刘文斌的艺术特色,最终练就“快唱如爆豆,慢唱如滴油,不紧不慢赛水流”的演唱功力,其洒脱的表演、高亢脆亮的嗓音,成为河北曲艺界辨识度极高的“姜氏风格”。

笔耕不辍时代潮头唱响新风新韵

“曲艺艺术要活下去、火起来,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说新人、唱新事。”这是姜子龙的创作信条。他始终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歌颂新时代伟大成就作为创作核心,深入生活,笔耕不辍,努力创作出歌唱新时代、充满正能量的曲艺作品。

从农村基层党支部书记的担当,到脱贫攻坚英雄的坚守;从革命先烈的爱国情怀,到抗疫一线的凡人善举,姜子龙的笔锋始终对准那些动人故事。小戏曲《功德碑》中,他塑造了扎根农村、服务群众的基层党支部书记魏大群形象;京东大鼓《一把大剪刀》里,他以李保国同志深入太行山扶贫攻坚的事迹为蓝本,谱写了新时代奋斗者的赞歌;燕山大板《信仰》中,他用激昂的唱腔再现革命先烈的崇高气节;评书《烈火英雄》根据“最美廊坊人”齐胜杰事迹创作,传递了正能量。

脱贫攻坚战场上,他写下京东大鼓《当代愚公毛相林》,歌颂脱贫攻坚带头人的执着坚守;新时代楷模事迹,更是成为他的创作源泉,《耄耋老人钟南山》《塞罕坝精神》《唱唱刘虎孺子牛》《草原绣娘白晶莹》《最美园丁张桂梅》等一系列作品,用曲艺形式让道德模范的事迹家喻户晓。他荣获河北省文联“歌唱祖国礼赞英雄”先进个人称号。

此次获群星奖的西河大鼓《新农人儿》,正是姜子龙“说新唱新”创作理念的生动实践。这部作品历时一年半打磨,主创团队深入石家庄、保定等地农村调研采风,收集大量新农人创业故事,七易其稿才最终成型。作品以父子间围绕大棚“拆旧建新”的冲突为切入点,通过幽默诙谐的对话,将智慧农业、电商直播、绿色科技等现代化元素融入其中,既展现了新时代农民敢闯敢试的奋斗精神,又传递了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时代理念。

在艺术表达上,《新农人儿》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西河大鼓“一人自击铜板和书鼓说唱,三弦伴奏”的传统特色被完整保留,唱腔简洁苍劲、似说似唱的独特韵味得以彰显;同时,主创团队创新融入情景演绎、多媒体互动等现代表现手法,让唱词通俗易懂、贴近生活,既满足了老戏迷的审美需求,又吸引了年轻观众关注非遗。“这份奖项是对团队所有心血的肯定,更是群众对传统曲艺创新表达的认可。”姜子龙的感慨,道出了传统艺术活化传承的关键所在。

群星奖作为群众文艺领域的最高奖项,每三年评选一次,本届共有5039个作品(团队)参评,最终仅60个作品获奖。《新农人儿》的脱颖而出,不仅彰显了姜子龙深厚的创作功力,更证明了传统曲艺在新时代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薪火相传弦歌不辍培育曲艺新苗

“曲艺艺术不能断档,得让年轻人接过来、传下去。”这是姜子龙近年来牵挂的事。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京东大鼓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他多年来致力于曲艺人才培养和非遗普及。

在市群艺馆,姜子龙开办了京东大鼓传习所,成为曲艺传承重要阵地。他亲自授课,从鼓板技法到唱腔韵味,从剧本创作到舞台表演,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艺术积累传授给学员。“创作上要有人儿、有事儿、有趣儿,演唱上要注意字儿、音儿、味儿,字要真、音要准、味要纯。”这是他对弟子们的基本要求;“快唱如爆豆,慢唱如滴油,不紧不慢似水流。”这是他对学员演唱水平的期许。

如今,姜子龙已有43个入室弟子,遍布吉林、四川、江苏等地,他们中的许多人已成为当地曲艺界的骨干力量。由他组建的市群艺馆“红艳艳”鼓曲队,更是常年活跃在基层一线,下农村、进社区、到机关,成为传承廊坊曲艺艺术的中坚力量。“看到孩子们愿意学、唱得好,我就觉得这门艺术有希望。”谈及弟子们的成长,姜子龙满脸欣慰。

姜子龙通过多种形式扩大曲艺的影响力。成功组织了第五届京津冀京东大鼓书会,搭建起区域曲艺交流的平台;整理改编录制长篇京东大鼓《海青天》60回、《借女吊孝》9回,创作录制长篇评书《汉武大帝》《昆仑剑侠》100回等十余部长书,在全国几十家电台、网站播出;在廊坊师范学院担任课外指导教师,在廊坊电视台讲述节日民俗、廊坊历史名人故事,让曲艺文化融入校园教育和大众生活。

40多年来,姜子龙的努力换来了丰硕成果——第七届中央文旅部群星奖银奖、第十三届河北省文艺振兴奖、中国曲艺牡丹奖入围奖等60多个奖项,见证了他在艺术道路上的不懈追求。他本人也先后获评河北省“德艺双馨”青年文艺工作者、廊坊市市管优秀专家、廊坊市“四个一批”文化宣传人才等荣誉称号,成为河北曲艺界的领军人物。

“艺路”漫漫初心不改续写曲艺新篇

“其实我很平凡,但我的工作不平凡。”这是姜子龙常说的一句话。他始终保持着对工作的热爱与敬畏,在曲艺创作与传承的道路上步履不停。如今,已过50岁的他,依然充满激情,正如他在京东大鼓《我的中国梦》中所唱:“为实现鼓曲的振兴梦,我是说新唱新到基层,我把鼓支到田间地头,农民朋友齐欢迎,我把鼓架到矿井下,采煤机伴鼓起和声,我把鼓搬到军营内,营区一片练兵热情……”

谈及未来,姜子龙有着清晰的规划:继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更多反映新时代、歌颂新征程的优秀作品,让曲艺艺术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他计划进一步扩大曲艺传承的覆盖面,培养更多年轻的曲艺人才,让京东大鼓、西河大鼓等非遗项目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推动京津冀曲艺文化深度交流,让廊坊曲艺走出河北、走向全国,让更多人感受传统曲艺的独特魅力。

西河大鼓《新农人儿》的获奖,对姜子龙而言是荣誉,更是激励。“群星奖是一个相互学习、借鉴的平台,在这里,人民群众的艺术创造、文化活力得到充分释放。”他将带着这部获奖作品走进更多地方演出,让西河大鼓唱给更多人听。

鼓板声声,唱不尽时代变迁;艺心灼灼,道不完坚守深情。40多年来,姜子龙诠释了一名群众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用鼓曲艺术架起了连接传统与现代、艺术家与人民群众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