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976年,一名头发花白的老妇纵身跳入北京护城河中,当人们将她打捞后,才发现这个

1976年,一名头发花白的老妇纵身跳入北京护城河中,当人们将她打捞后,才发现这个老妇,居然是国民党著名将领黄维的妻子。   1975 年北京政协宿舍,蔡若曙把黄维的文史专员证件锁进抽屉。   证件旁压着 1951 年从香港回上海的船票,纸边泛脆,藏着半生奔波。   她摸着船票日期轻声说 “终于等到了”,眼里却没多少笑意。   1909 年,蔡若曙生于江西南昌书香世家,父亲是前清举人。   自小读私塾,琴棋书画样样通,是当地有名的大家闺秀,眼界开阔。   1929 年,20 岁的她在同乡聚会遇国民党军官黄维,两人互生情愫。   黄维黄埔一期毕业,英挺正直,聊起家国抱负,很快定下终身。   同年冬天,他们在南昌办婚礼,亲友齐聚,场面热闹,人人称羡。   婚后蔡若曙收起才情,专心照料家庭,支持黄维事业,日子安稳。   1931 年长子出生,黄维在外征战,她独自操持家务,井井有条。   黄维回家时,她总备着家乡菜,静静听他讲前线的故事。   1937 年抗战爆发,黄维赴淞沪战场,蔡若曙带孩子回江西老家。   她组织同乡妇女缝棉衣、筹物资支援前线,从不喊苦。   1940 年黄维升任军长,写信让她去重庆团聚。   她带孩子辗转千里,避战火、忍艰辛,终于见到丈夫。   1948 年淮海战役前,蒋介石将她和四个孩子送台湾。   临走黄维送她怀表:“等表针转完一圈,我就来接你们。” 她没想到这一别是 27 年,黄维被俘后,蒋介石谎称他阵亡办追悼会。   她成了 “遗孀”,没了经济来源,靠做针线活谋生。   有次小女儿发烧,她没钱买药,抱孩子在寒风中求助,遭人白眼。   找黄维同僚胡琏求工作,被拒之门外,受尽冷遇。   夜里抱孩子看黄维照片,坚信丈夫还活着,从未放弃希望。   1950 年,从大陆逃台同乡口中,她得知黄维被关押在大陆。   消息让她振奋,当即决定回大陆,哪怕前路艰险也要找丈夫。   变卖首饰凑路费,先带孩子去香港隐姓埋名,等待机会。   1951 年,她终于找到途径,带孩子偷渡回上海,结束颠沛。   回上海后,她主动向相关部门说明情况,接受审查,态度诚恳。   工作人员怜她处境,安排她进上海图书馆工作,有了稳定收入。   每月工资微薄,要养五口人,她省吃俭用,坚持供孩子读书。   1953 年,得知黄维在功德林监狱,她开始写信申请探望,屡屡被拒。   1956 年终于获准去北京,提前买好黄维爱吃的点心。   见到黄维时差点认不出 —— 他留长胡子、瘦脱形,还患重病。   黄维得严重肺结核,腹积水无法下地,她心疼掉泪,只能隔玻璃相望。   求工作人员多照顾,后周总理办公室过问,安排专家会诊治疗。   每次探望劝黄维好好改造:“孩子们等爸爸回家”,黄维却很固执。   他沉迷研制永动机拒改造,她的劝说成耳旁风,满心无奈。   1959 年第一批特赦名单公布,她熬夜翻看,没找到黄维名字,精神崩溃。   觉得丈夫要牢底坐穿,等待成泡影,萌生自杀念头。   经此一事,她患抑郁症,出现幻听、失眠,身体精神越来越差。   1960 年,病情严重无法工作,办理退休,靠微薄退休金和公费医疗度日。   四个孩子轮流照顾,大女儿考上复旦后,常写信给她希望。   每次有特赦消息,她都满怀期待却次次失望,怀表停摆不再转。   她把怀表放枕边时常摩挲,盼着团聚那天。   1975 年 3 月,黄维作为最后一批特赦战犯获释,安排在北京政协工作。   蔡若曙带孩子赶去北京,见到黄维时哭了,等待终有结果。   黄维看憔悴的妻子满心愧疚:“让你受苦了”,她只说 “回来就好”。   搬进政协分配住房,开始迟到 27 年的团聚,却没想象中幸福。   蔡若曙抑郁症没好转,长期服药昏昏沉沉,总担心黄维出事。   黄维去开会,她在楼下等,晚归一分钟就坐立难安,甚至幻觉。   1976 年 3 月,她受不了煎熬再次服药自杀,被黄维发现救回。   黄维心疼无奈,不知如何帮她,只能加倍照顾,却没留住她。   1976 年 5 月 8 日,蔡若曙趁黄维外出散步,独自走向护城河边。   穿 1948 年去台湾时的旧旗袍,带着过往记忆,一步步走进河水。   脸上带着解脱,结束半生等待与痛苦,享年 67 岁。   黄维发现后跳河救人,体力不支,只能看着妻子离去,悲痛欲绝。   如今,蔡若曙的故事鲜少被提及,27 年苦恋成历史缩影。   黄维晚年致力于两岸和平统一,常去她墓前祭拜,带她爱吃的点心。   他在回忆录写:“若曙是我一生的亏欠”,字里行间满是愧疚思念。   那块停摆的怀表捐给博物馆,见证这段唏嘘的爱情与时代悲剧。   主要信源:(光明网——黄维,一个将军的“改造”——女儿黄慧南讲述父亲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