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方志敏烈士牺牲以后,老母亲过着悲惨的生活,十四年后,新中国成立,老人家被接到北京

方志敏烈士牺牲以后,老母亲过着悲惨的生活,十四年后,新中国成立,老人家被接到北京,总理安排人给老母亲刻了一枚“方志敏母”的印章,告诉老人家,随便在哪里,有这枚章,缺什么就要。但是,这枚章一辈子没有用过,老人家说,用这上面的东西,就像喝儿子的血一样。 这句话,听得在场的工作人员鼻尖发酸。 方志敏的母亲方高氏,那年已经七十多岁,满头白发梳得整整齐齐,脸上刻满了岁月的沟壑,可眼神里的倔强,却像极了她那为革命献身的儿子。 谁能想象,这位老人在失去独子后,是怎样熬过那暗无天日的十四年。 1935年1月,方志敏在怀玉山被俘,敌人用尽威逼利诱,他始终宁死不屈。 同年8月6日,南昌下沙窝的枪声响起,一位为民族解放事业耗尽心血的共产党员,永远闭上了眼睛。 消息传到江西弋阳的老家,方高氏正在地里种红薯,手里的锄头“哐当”一声掉在地上,她没有哭天抢地,只是扶着田埂慢慢坐下,望着儿子远去的方向,沉默了整整一夜。 从那天起,国民党反动派就没放过这个烈士家庭。 他们抄了方家的破屋,抢走了仅有的几担粮食,还四处张贴告示,悬赏捉拿方志敏的亲属。 方高氏只能带着年幼的孙子孙女,躲进深山老林。山洞成了家,野菜野果成了主食,冬天没有棉被,就裹着破旧的麻袋取暖,手脚冻得青紫溃烂,她也从没向人求助过。 有一次,小孙子饿得起不来床,她冒着被抓的风险,半夜下山到乡亲家借了半升米,后来硬是攒了三个月的野菜,晾干了送还给人家。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弋阳,乡亲们敲锣打鼓找到躲在深山里的方高氏,告诉她“解放了,方志敏烈士的心愿实现了”。 老人颤抖着抚摸着儿子的旧照片,浑浊的眼睛里第一次流下泪水。 不久后,总理亲自批示,派人把方高氏接到北京,安排在宽敞明亮的四合院里居住,还特意让人刻了“方志敏母”的印章,嘱咐工作人员:“老人家一辈子受了太多苦,她缺什么、要什么,只要凭着这枚章,任何部门都要全力满足。” 可方高氏接过那枚黄铜印章时,只是轻轻摩挲着上面的字迹,然后用一块蓝布小心翼翼地包好,放进了贴身的衣兜,再也没有拿出来过。 工作人员每天给她送来可口的饭菜、崭新的衣物,她总是摆手说“够了,够了”;有人劝她用印章申请点补品,她却严肃地摇摇头:“我儿方志敏活着的时候,经手的款项数百万,却一分一毫都用在革命上,自己穿的是补丁衣服,吃的是粗茶淡饭。 现在我要是用这枚章去要东西,不就像喝儿子的血一样吗?我不能对不起他。” 在北京的日子里,方高氏从没把自己当成特殊人物。 她在四合院里开辟了一小块菜地,种上青菜、萝卜,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浇水、施肥;衣服破了,就自己坐在屋檐下缝补,线脚歪歪扭扭,却缝得格外结实;政府给她发放的生活补贴,她一分都没动,全都攒起来,后来捐给了家乡的学校,说“让孩子们多读书,才对得起我儿的牺牲”。 有一次,总理来看望她,问她生活上有没有困难,她拉着总理的手说:“现在能吃饱穿暖,有地方住,已经比以前好上千倍万倍了。 我儿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连命都丢了,我怎么能再给国家添麻烦?”总理听了,感慨地说:“方妈妈,您真是位深明大义的老人,方志敏烈士的精神,在您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传承。” 方高氏在北京生活了十二年,直到1961年去世,那枚“方志敏母”的印章始终完好无损,从未使用过一次。 她临终前,把孙子叫到身边,叮嘱道:“记住,做人要清白,不能占公家的便宜,要像你爷爷、你爸爸那样,多为老百姓做事。” 后来,这枚印章被送进了方志敏纪念馆,静静陈列在玻璃柜里。 它没有沾染过一丝私利,却见证了一位母亲的气节,见证了一个共产党人家庭的清白家风。 方志敏在《清贫》中写道:“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这句话,不仅是他一生的写照,更是方高氏坚守一辈子的信念。 如今,我们生活在物质富足的时代,早已不用像方高氏那样忍饥挨饿、躲躲藏藏。 但那枚未曾使用的印章,依然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什么是真正的家国情怀,什么是真正的清白做人。 方志敏的精神,方高氏的气节,不是尘封的历史,而是鲜活的教材,提醒着我们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不能丢掉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本色。 上联: 清风伴我天涯去,求下联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