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评:能源三角,美、中、欧的三条道路---2025年12月将迎来《巴黎协定》签署十周年。2015年12月12日,195个国家共同签署了这一历史性气候协议,承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共同遏制全球变暖。尽管在俄罗斯等国家中气候议题受关注有限,但气候变化的影响正日益显现,任何国家都已无法回避。过去十年间,全球可再生能源消费增长了两倍,其中太阳能消费增长超过七倍。然而,风能与太阳能合计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仅从4%上升至9%,化石燃料依然占据主导。受各国经济与政治利益差异驱动,全球能源转型正逐渐分化为美国、中国与欧洲三大路径。俄罗斯虽保持相对独立姿态,其立场却与美国有相似之处:绿色运动发展薄弱,社会与国家层面对环境议题关注有限。中国:全链布局与绿色超前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二氧化碳排放国,中国在过去三十年间实现了能源体系的跨越式发展,如今已成为太阳能电池板、储能电池和稀土组件等关键领域的全球领导者。其当前能源政策着眼于降低对外依赖,贯穿煤炭、油气、核能及绿色技术全产业链布局,并大力推动电动汽车等清洁交通方式,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需求。2024年,中国贡献了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的60%以上,风光总装机容量突破1400吉瓦,原定于2030年实现的目标已提前达成。尽管如此,为支撑经济运行并确保能源结构多元与供应安全,中国仍在建设一批低成本的燃煤电厂。尽管中国设定了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且碳排放已进入平台期,短期内排放总量预计仍将保持高位。美国:能源现实与政策回调2025年,特朗普领导下的美国再次退出《巴黎协定》。即便未来可能重新加入,其能源政策仍将长期受国内丰富油气储量的影响。自2007年以来,页岩气的大规模开发已推动美国能源相关排放下降逾20%。但随着特朗普取消拜登时期的多项清洁能源政策,风电和太阳能的发展步伐预计将有所放缓。美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和液化天然气出口国,其能源转型进程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由政治周期与能源经济利益主导,气候风险难以在短期内根本改变政策方向。欧洲:理想与现实的拉锯欧盟与英国共同承诺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但2022年对俄能源断供引发的价格冲击迫使其重新调整能源安全战略。欧洲希望降低对进口能源的依赖,然而可再生能源体系建设成本高昂、投资风险显著,叠加经济低迷与电价高企的困境,使绿色转型在民意中承受压力,部分右翼政治力量甚至公开呼吁放弃净零排放目标。三条道路,一个困局《巴黎协定》十年之后,美国、中国与欧洲在能源政策上已分道而行。地缘政治与国内现实的约束,使三方难以形成统一的气候行动路线。未来十年,这一格局很可能将持续固化。《巴黎协定》的历程表明,当理想主义的环保承诺触及国家利益与民生舒适度时,往往会让步于现实考量,大自然终将成为这一切代价的沉默承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