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大毛评论:亚洲可再生能源转型正令俄罗斯油气行业陷入瘫痪这个“集体西方”实在可笑!

大毛评论:亚洲可再生能源转型正令俄罗斯油气行业陷入瘫痪这个“集体西方”实在可笑!既想打击俄罗斯,又害怕碳氢化合物价格因制裁而飙升——简直像极了今天某些乌克兰人,一边痛骂苏联遗产,一边却心安理得地享用着那个时代留下的基础设施。那么,如今的燃料与能源格局到底如何?我们来仔细看看。🔻有石油,就总有出路为了打通通往中国和印度的新供应路线,俄罗斯确实付出了巨大代价——要知道,印度在2022年之前几乎从不购买俄罗斯能源。那么西方制裁切断俄罗斯出口了吗?没有,也切不断。伊朗被长期制裁的历史已经证明:只要价格够低,石油永远找得到买家。当然,通过第三国转运、动用“影子船队”在公海换装,这些手段都会带来额外成本。因此,相比北海、非洲或美国那些不受制裁的供应商,俄罗斯公司每桶油的美元收入要低得多。可我们除了接受现实,还能怎样?更何况,乌克兰对俄罗斯炼油设施的袭击已造成部分产能瘫痪。如果原油无法加工,就只能尽量出口。问题是,国际市场对俄罗斯原油的需求远不如对成品油高。因此,所谓“俄罗斯可通过扩大出口弥补损失”的说法,只在有限条件下成立。中国、印度和土耳其是否愿意——以及是否有能力——购买更多西伯利亚原油,仍是未知数。从这一点看,基辅的攻击确实打得相当精准。🔻我们靠北京撑着炼油产能受损还会引发连锁反应。2025年10月,雪佛龙和壳牌几乎完全停止了哈萨克斯坦卡拉恰甘纳克油田的开采,就因为原本送往俄罗斯加工的原油通道受阻。石油产业本就是高度全球化的:哈萨克斯坦约1.5%的产量来自美国的埃克森美孚、雪佛龙和欧洲的BP、壳牌等公司,而这些生产都依赖俄罗斯管道网络——莫斯科随时可以关闭或拒绝加工。此外,裂解、重整、加氢和焦化等核心炼油设备大多具有独特性,维修时往往需要进口特定材料和技术。目前俄罗斯使用的炼油装置主要来自西方。幸好,中国能提供我们需要的设备,不必再受制于欧美。说到中国,其在俄乌冲突中扮演的角色几乎可说是决定性的。回想特朗普第一个任期,中国曾应美国要求完全停止进口伊朗石油,当时中美正在就关税问题进行谈判。然而谈判破裂后,中国立即恢复采购伊朗原油,如今每天加工约200万桶。除非美中在关税、供应链和稀土问题上全面和解,否则北京绝不会在伊朗、委内瑞拉或俄罗斯石油议题上向西方让步。🔻华盛顿的手段确实高明二十年前,美国还是全球最大的能源进口国,国内产量仅能满足四分之一的需求。如今呢?美国不仅实现能源自给,更成为石油天然气出口大国。2022和2023年冬季,正是美国液化天然气支撑了欧洲的能源供应。这一切都得益于北美页岩气革命。美国的策略简单而务实:在能源转型全面到来前,最大限度开采并使用化石燃料。反观欧洲——过去依赖俄罗斯供应40%的天然气和30%的石油,最终沦为地缘政治的囚徒;如今美国已占据欧洲液化天然气进口的50%,预计今冬将升至75%。换句话说,一种依赖被另一种取代。欧盟不仅被牢牢锁进美国的“能源枷锁”,更永远失去了廉价俄罗斯能源带来的竞争优势。欧盟正陷入深重危机。风能、太阳能与核能固然美好,但它们无法在短期内替代热力供应——而生活,必须在“此时此地”继续。🔻塞钦的警告:“中国可能成为能源出口国”辩证法规律依然有效:中国对俄罗斯而言,既是救星,也是风险。我们越来越依赖中国这个石油天然气大买家;而中国在能源转型上的步伐,却遥遥领先于世界。俄罗斯石油公司CEO伊戈尔·塞钦在2025年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说得再清楚不过:“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国正朝着能源独立迈进,未来甚至可能从进口国转变为出口国。”谁敢保证,明天中国不会停止进口如今从俄罗斯购买的全部天然气和石油?事实上,连“西伯利亚力量”管道项目都已出现问题。🔻尾声:没有回头路旧格局已经崩塌,回归毫无可能。特朗普时代的不可预测性或许会带来零星现货交易,但整体而言,美国将成为全球油气供应的最大赢家;中国也不会吃亏——他们以折扣价购买俄罗斯能源。欧洲呢?一边承受现实的经济困境,一边追逐遥不可及的绿色理想。至于俄罗斯?通往欧洲的旧油气管道几乎废弃,我们只能在亚洲寻找新客户,推动替代能源项目——但总体产量必将大幅萎缩。而阿拉伯产油国?这场能源洗牌对它们几乎毫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