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探“千万工程”之道 答乡村振兴之问

转自:嘉兴日报

园内,青春身影随处可见:从上海返乡的硕士、互联网大厂转型的“码农”、怀揣梦想的大学生……这片2000亩的创业热土,已聚集93个主体、270名青年。放眼嘉兴全市,16个农创园年均吸引2.5万名“新农人”返乡,有效带动农民共富。目睹此景,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李琰轻声感叹:“他们正是未来农村发展的希望所在。”

青年与乡村,是一场双向奔赴。吸引他们的,不仅是田园情怀,更有一套完善的创业支持体系——从金融扶持、技术指导到“拎包入住”、专人代办,为梦想保驾护航。“云南花卉资源丰富,我们也在谋划更多支持青年入乡的政策。”李琰说。

有人因理想而来,也有人见证家乡新生。

走进海宁市博儒桥村,崭新气象扑面而来。这里探索的“党建引领·四共四筹”机制,在乡村振兴中,把“干部干、群众看”变成了“大家想、一起干”。

“这是我们村民自己设计的‘民心学堂’,那是大家共同打造的‘一米菜园’。”博儒桥村党委书记吴清江的介绍充满自豪。村里电影院、健身房一应俱全,更难得的是,连老房旧砖瓦都被再利用,打造出一面面“记忆之墙”。

这背后,是嘉兴从“自上而下”到“上下同欲”的治理变革:既通过服务体系吸引青年返乡,又通过共治机制激活村民参与。当“新农人”与“老村民”都成为主角时,乡村便拥有了最蓬勃的内生动力。

“这就是‘千万工程’最动人的回响。”行将结束,西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厅长张会明感慨,“嘉兴经验表明,必须发挥好村民的主体作用,让外来人变成本村人,让本村人更幸福。我们的目标完全一致,就是要在‘千万工程’引领下,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

车队驶出最后一个考察点位,天色已暗,村庄里已有点点灯火亮起。

这次现场会,如同一扇开放的“示范窗”,让八方来客看见了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它更是一座“启航站”,凝聚起“怎么更好干”的清晰答案与坚定信心。会议虽已落幕,但关于“千万工程”经验的思考与实践,正随考察者的足迹跨越山河,在更广阔的土地上,催生一片片生机勃勃的和美乡村新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