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快讯!快讯! 2025年11月19日,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正式宣布,暂停针对中国

快讯!快讯! 2025年11月19日,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正式宣布,暂停针对中国闻泰科技旗下安世半导体的行政令,持续近两个月的全球芯片供应链危机,终于迎来一丝转机。 这场芯片领域的风波,源头要追溯到9月30日。荷兰政府搬出1952年冷战时期的《商品供应法》,以“国家安全”为由接管安世半导体,这也是这部法案72年来首次被启用。背后的关键推手,正是美国9月底推出的“50%穿透规则”,直接把100%持股的安世拖进了制裁漩涡。 安世半导体的分量,行业里没人敢轻视。2019年被闻泰科技以340亿元收购后,如今已是全球功率半导体前三强,2024年全球市场份额达5.2%,欧洲40%的汽车芯片都靠它供应。宝马、大众、特斯拉这些车企,全是它的核心客户,车规级产品收入占比超过六成。 行政干预的影响,很快就传导到了产业链末端。安世70%的封装测试业务依赖中国东莞基地,中方出台出口管制后,欧洲产能立马下滑,16家欧洲车企联名发出“即将停工”的警告,德国汽车工业协会更是直言,每天的损失高达数亿欧元。 荷兰态度转变,并非一时冲动。10月底中美元首会晤后,美方宣布暂停“50%穿透规则”一年,中方也随即对相关出口给予豁免,这为危机降温铺了路。再加上荷兰自身光刻机产业面临供应链压力,单边行动的代价,他们终于看清了。 但暂停不代表彻底解决。中国商务部明确表态,这只是迈出了正确的第一步,企业法庭剥夺闻泰控制权的裁决还在生效,恢复股权、归还管理权这些核心问题,至今没得到解决。全球车企的焦虑也没缓解,安世荷兰总部到现在都没恢复对中国工厂的晶圆供应,库存告急的警报仍在响。 最该警惕的,是“国家安全”这个概念被泛化,正在一点点撕裂全球化产业链。把经贸问题政治化,用行政手段插手企业经营,最后只会让所有参与者吃亏,欧洲车企当下的“缺芯之痛”,就是最真实的教训。 全球化不是想丢就能丢的工具,产业链安全靠的是契约精神,不是地缘博弈。荷兰这次理性回归值得肯定,但要真正修复供应链的信任,还得拿出更多实打实的行动。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