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公益诉讼让“农村宴”吃出“安心味”

百人宴、年猪宴热气升腾、婚宴寿宴高朋满座,农村地区此类非经营性集体性聚餐承载着浓浓的乡土气息与人文情怀。然而,热闹背后,流动宴席经营户无证上岗、食材安全无保障、环境卫生杂乱、监管不到位等问题显现,成为“舌尖上”的隐忧。如何在保留这份温情“烟火气”的同时,筑牢食品安全防线,考验着基层治理的智慧与担当。

秭归县人民检察院以公益诉讼为抓手,推动农村集体聚餐从“粗放”走向“规范”,探索出一条“法律监督+民主监督+社会治理”协同发力的新路径,不仅破解了长期存在的监管难题,更赢得了村民的广泛认可。

舌尖上的隐忧

2025年3月,秭归县检察院在履职中敏锐捕捉到农村集体聚餐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线索,迅速行动。面对山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的现实困境,组建3支工作专班,深入全县12个乡镇、30余个村落,开展调查取证。从食材来源到餐具处理,从操作流程到备案监管,累计形成70余份询问笔录和50余份书证材料。

调查显示,全县约有127家农村流动宴席经营户,从业人员超600人,以承办农村非经营性集体性聚餐活动为主业,其中100人以上聚餐活动占比99.7%,按规定进行报备的不足10%;办理健康证并按期体检的人数仅占18.7%。检察官还在调查中发现,流动宴席因氛围热闹、价格实惠、服务灵活,已成为村民办宴的首选,却也因监管缺失潜藏着食品安全的隐忧。

2025年5月,秭归县检察院依法对相关职能部门行政公益诉讼立案。

监管中的合力

“农村办席图的是热闹和便捷,流动餐饮服务确实方便了老百姓。”在走访中,群众的心声让检察官意识到:简单取缔不可行,治理不能“一刀切”,必须寻求安全与便利的“双赢”路径!

针对调查发现的健康管理缺失、加工环境不达标、食品留样制度未落实等问题,秭归县检察院组织召开行政公益诉讼听证会,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等参加。检察官摆事实、讲证据、释法理,阐述农村集体聚餐活动中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制发检察建议的理由及相关法律依据,促使各方达成协同履职共识。

“检察机关把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问题纳入公益诉讼监督,是回应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的务实之举,值得点赞!”人民监督员傅永秀在评议中说道。经听证员独立评议,一致认为应当依法向有关职能部门发出检察建议,督促履行职责,凝聚监管合力,消除安全隐患。

2025年7月11日,该院向负有监管职责的相关职能部门发出审前检察建议,紧扣调查发现的问题和听证会各方意见,围绕健全监管机制、优化备案流程、完善应急处置、倡导节约新风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整改措施。

安全里的温情

检察建议发出后,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将检察建议的刚性转化为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一系列有力举措迅速落地见效。

广泛宣传引导,利用“村落夜话”开展食品安全普法宣传,修订“村规民约”,倡导绿色节俭的文明新风,加工过程中严禁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餐具,推广“瘦身菜单”、餐后打包,引导按需备餐,有效遏制“舌尖上的浪费”;细化监管举措,推行“互联网+”智慧监管模式,将流动宴席经营户全面纳入市场监管平台登记备案,重点团队配备无线AI监控摄像头,实现食品制作全过程可视化、可追溯,同时建立覆盖167个行政村的协管员网络,累计完成160余场聚餐备案,并严格执行百人以上聚餐食品留样制度,实现全过程闭环管理;优化服务保障,推动建设集中办宴点,进一步规范食品加工环境,为群众提供安全、便捷、规范的聚餐服务。

更为关键的是,检察机关借力政协提案,推动县质量强县工作和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出台《秭归县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风险防控工作方案》,将阶段性整治转化为长效机制。

2025年9月15日,在“回头看”活动中,检察官见到沙镇溪镇的奎哥家宴团队正在整洁规范的现场操办宴席,村民张大爷感慨道:“以前总觉得临时搭的灶台不干净,现在有了监控,厨师们都持证上岗,我们吃着更安心。”

从隐忧到破局,从治理到生暖,秭归县检察院以公益诉讼为桥梁,既守住了食品安全的底线,也留住了乡土社会中那份质朴而温暖的烟火气。

THE

文中图片使用即梦AI工具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