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郭靖宇又上央视了,豆瓣5.9,却把钱挣得比9.2分的剧还多。” 这条弹幕飘过

“郭靖宇又上央视了,豆瓣5.9,却把钱挣得比9.2分的剧还多。” 这条弹幕飘过去时,《南洋女儿情》刚破1.5%的收视。 镜头里还是那张熟悉的“民国苦情脸”,观众却一边吐槽“嫂子怎么还是岳丽娜”,一边把遥控器牢牢焊在八套。 有人算过账: 自家影视城、自家亲戚、自家群演,成本直接砍四分之一; 30天写完大纲,边拍边剪,周期再省三分之一; 央视保底买片,利润连续三年行业前三。 口碑?豆瓣5.9,不影响数钱。 “家族企业就是香。”一位跟组的小场务私下说。 他去年在别的剧组蹲了四个月,工资被拖欠一半; 在郭靖宇这儿,每月15号工资卡准时滴一声,“像央视的收视率一样稳。” 可 critics 不买账: “杨志刚一开口,我就出戏。” “民国+女人+哭,十条剧里九条半复制粘贴。” 《影视独舌》直接点名:再高效的流水线,也怕观众审美疲劳。 郭靖宇听见了,动作很诚实—— 2025年青年导演计划,题材表上第一次出现“女性励志”“短剧”“港片味”; Pre-IPO轮估值30亿,上市时间表提前一整年。 “家族”开始向外招人,像把自家小院子改成游客景点,门票照收,只是门口贴了张告示: “欢迎带新故事来。” 回到遥控器战争。 你骂套路,他看亲情;你嫌分低,他图稳赚。 同一个夜晚,有人换台找9分神剧,有人守着5.9分听岳丽娜哭—— 情绪价值也是价值,商业世界认这个。 所以,问题抛给你: 如果有一台只赚不赔的“家族机器”,你是观众,是投资人,还是下一个被邀请进组的青年导演? 选哪边,遥控器都在你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