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天下之大稽了!江苏某高校“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郭某假冒教授一事真是出大洋相了,也很让人匪夷所思。整个事件的怪异点集中在造假破绽明显却长期未被发现、造假形成闭环等多个方面,具体如下: 1. 造假履历漏洞极易核实却无人查证:郭某仅高中学历,可他虚构的1994年陕西高考状元身份,查当年考试院信息或新闻就能核实;号称的170余篇SCI论文及“郭氏模型”,在核心期刊数据库中根本查不到,所谓6000余次引用更是无稽之谈。就连他说1998年师从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某院士,而该院士2008年才加盟该校,这种明显的时空矛盾,引进时也未被察觉。 2. 低水平虚假头衔竟能蒙混获高薪厚待:他头上的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本就是易辨的“水院士”,德国洪堡青年学者等身份也能通过对应机构官网核实。但江苏科技大学不仅聘他为首席科学家、博导,还给出140万年薪、300万安家费及每年超500万科研经费,涉及金额达数千万,反差极为离谱。 3. 毫无专业能力却授课指导学生两年:他讲授《位错理论》等专业课程时毫无相关学术积累,授课内容脱离实际,还让学生跟着自己的虚假课题做研究。可这种明显的“南郭先生”状态,在长达两年时间里既没被同事戳破,也没因学生反馈而暴露。 4. 造假形成媒体与身份的闭环怪圈:今年5月多家媒体曾专题报道他的“辉煌履历”和“科研成果”,这些报道反过来又成了他身份的“背书”,甚至他团队的技术还入选年度“十大科技进展”。这种“媒体宣传—身份固化”的闭环,让本就漏洞百出的造假行为反而不断升级。 5. 暴露审核漏洞的诸多反常细节:他2023年入职,2025年9月被举报,学校时隔两月才通报,期间的拖延令人费解;更反常的是他还曾和包含副校长在内的学校人员共同申请专利,如此近距离的合作竟未让其造假露馅,凸显出学校审核环节形同虚设的怪异。 看面相这人岁数也不小了,这是在其他地方当了多少年的博导和教授了?当初怎么进的高校,而且这么多年教了多少博士生,都教了什么?不能就一句他是骗子就完事了吧。这位江湖骗子在校期间不做报告不讲课?日常也没人和他交流科研方向?还是天天装聋作哑一言不发?一个高中学历的人究竟如何能冒充专家学者的?匪夷所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