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知道德国为什么最近敢肆无忌惮地挑衅中国?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中国太仁慈、太善良,挑衅中国不仅代价小,中国也不敢把他们怎么样,而且对抗中国能够在国际上增强影响力,所以敢于挑衅中国的国家越来越多,尤其是一些弱小的、甚至是八杆子打不着的国家,总想碰瓷找存在感。 就在上个月,德国外长本来都把访华行程定好了,结果临出发前扯些涉台的糊涂话,把“一个中国原则”当耳旁风,中方没惯着,直接搁置了行程,换作正常国家,这会儿早该赶紧找补,认个错、把话说清楚,修复关系才是正经事,可德国倒好,反倒来了劲,接二连三对华发难。 先是央行行长纳格尔跳出来放狠话,说“要警惕中国对德国金融体系的影响”,这话听着就没谱——中德金融合作是双向的,德国企业靠中国市场赚的钱,比所谓“影响”多了去了,他咋不提? 紧接着德国政府就宣布,要对中国出口的钢材加征关税,美其名曰“保护本土产业”,实则是自己的钢铁企业竞争力下滑,拼不过中国的高性价比产品,只能靠关税挡路。 更过分的是,他们还敢给蔡英文搭台,让台当局的“代表”在德国搞所谓“经贸论坛”,明着暗着踩“一个中国”的红线,把挑衅玩到了明面上,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在跟中国作对。 德国敢这么折腾,核心原因是产业竞争的焦虑快压不住了,这些年中国的高端制造一步步赶上来,从新能源汽车到光伏产品,再到机械装备,全是德国的传统优势领域——德国汽车巨头在欧洲的市场份额,被中国新能源车咬掉了不少,去年中国对德出口的新能源车同比涨了近一倍,连德国街头都能看到不少中国品牌的电动车;光伏领域更别说,中国组件占了德国近七成的市场,德国自己的光伏企业早没了往日的风光,只能靠政府补贴苟着。 更让他们坐立难安的是,2025年前8个月,中国已经重新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德国一边靠中国市场赚钱(去年德国对华出口额超1900亿欧元),一边又怕被中国赶超,这种又爱又恨的心态,最后就变成了没道理的挑衅。 再加上默克尔退休后,德国政坛就没了主心骨,联盟党、社民党吵来吵去,没人能像默克尔那样稳住对华政策,只能靠喊“反华”口号拉拢选民,把对华关系当成了国内政治的“提款机”,怎么能不折腾? 至于立陶宛、捷克这些小国凑过来碰瓷,就更没技术含量了,全是没底线的投机。 立陶宛就那么点人口、那么点经济体量,主要靠出口乳制品、肉类过日子,却非要跳出来搞“挺台”操作,甚至跟台当局搞所谓“互设代表处”,说白了就是想讨好美国,换点美国的援助、加入西方的小圈子——之前美国答应给立陶宛的“经济支持计划”,到现在也没兑现多少,可立陶宛还是硬着头皮蹭,生怕被美国忘了。 捷克更离谱,之前还跟中国搞“17+1”合作,靠出口水晶、机械产品赚了不少好处,转头就派议员窜访台湾,想靠骂中国刷西方世界的“存在感”,以为这样就能被欧盟“高看一眼”,却忘了自己的企业还等着中国的订单活命。这些小国心里门儿清,自己实力弱,就算挑衅中国,也觉得中国不会跟他们一般见识,可他们忘了,中国的善良不是没底线,该反制的时候绝不会手软。 别真以为中国不敢把他们怎么样,中国的“不主动挑事”可不是“不敢反制”,对德国加征钢材关税,中方直接回应,要对德国出口的汽车零部件、化工产品启动反倾销调查——德国汽车产业近三分之一的利润来自中国市场,要是零部件出口受限,受损的还是他们自己的车企;之前德国想跟中国谈光伏合作,中方也明确说了,“先把关税的事理顺了,才有合作的基础”,没让他们把“又要赚中国钱、又要卡中国脖子”的好事想得太简单。 对那些小国就更直接,立陶宛因为搞“挺台”,中方减少了对他们的农产品进口,原本立陶宛的乳制品在中国超市还能看到,现在订单少了一半,当地奶农只能把牛奶倒掉;捷克的水晶产品想进中国市场,也被严格审核,不少经销商因为拿不到货,只能转做其他国家的品牌,这些反制不是“小题大做”,是让他们清楚:挑衅中国是要付出代价的,别想空手套白狼。 说到底,德国的挑衅是焦虑下的昏招,小国的碰瓷是投机下的短视,德国要是真把中国逼急了,丢的是千亿级的市场;那些小国要是继续碰瓷,最后只能是自己的企业吃亏、老百姓遭殃。 现在德国的车企已经开始急了,宝马、大众的高管接连访华,游说政府别再搞对华挑衅;立陶宛也偷偷派人跟中方接触,想修复经贸关系——这就说明,挑衅没用,只有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才能好好合作,不然最后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你觉得德国这波挑衅能持续多久?那些碰瓷的小国,最后会不会因为没拿到好处反过来怨美国?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