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据多家媒体报道,日本政府代表在北京的公开场合突然宣布了“立场未变”的表述。 会场上的画面已经说明问题:面对追问,这位代表只重复几句套话,态度谨慎。场外的强硬表态,到了现场就收着说,这是典型的口风回调。 说穿了,日本现在就是典型的 “嘴上不饶人,身体很诚实”,而捆住它手脚的,正是离不开的中国汽车市场。 早年间,中国全力搞纯电动车的时候,日本车企偏不信邪,一门心思扎进氢能源的死胡同。丰田从 90 年代就开始砸钱,前前后后花了超 1 万亿日元,觉得氢能源才是未来的终极答案。 可现实狠狠打了脸,2024 年全球氢燃料汽车全年才卖 2400 多辆,丰田那款叫 Mirai 的氢燃料车,一年销量还不如比亚迪一款车一个月卖得多 氢能源看着高大上,实际根本没法普及。建一个加氢站要花 150 万美元,日本全国才 170 多个,中国也才 140 个,想加氢比找停车位还难。而且氢气又难存又难运,安全性和成本都搞不定,普通消费者谁愿意买。 等日本车企反应过来,想转头搞纯电时,早就被中国甩了十万八千里。2024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都卖了 1700 多万辆,渗透率突破 40%,比亚迪、蔚来这些中国品牌,早就把刀片电池、智能座舱玩得溜熟。 可日系纯电车型,还在搞 “油改电” 的老套路 — 日产 Ariya 续航虚标,开着还卡顿;本田那款 e:NS1,设计老气就算了,智能化还不如几万块的中国车,降价 4 万都没人要 更要命的是,日本汽车业早就被中国供应链掐住了命门 日本车企造汽车,最离不开的就是稀土。不管是电机还是传感器,都得用钕、镝这些关键材料。全球稀土储量中国占 37%,但加工提纯的活儿,全世界就中国玩得转,产能占比超 90%。日本丰田、电装这些巨头,80% 的稀土材料都得从中国买。 2024 年中国一加强中重稀土出口管制,日本车企立马慌了神。电装的电机生产线直接减产,每台电机的成本涨了三成,丰田混动版凯美瑞的利润直接少了 5 个百分点。这还只是稀土,电池更是日本的软肋。 日本本土的电池产能根本不够用,松下的电池都优先供给特斯拉了,留给自家车企的没多少。现在日系车在华卖的车型,60% 的电池都来自宁德时代、比亚迪。 就连丰田和比亚迪合资的腾势,核心电池技术都攥在中国手里。中国电池都已经迭代到麒麟电池、4680 电池了,日本还在追赶老款方形电池的技术,没有中国电池,日系车就是没腿的蚂蚱,根本跑不起来 日本政府也不是没想过 “跑路”,想把供应链迁出中国,结果越折腾越亏 2023 年日本搞了个《经济安全保障推进法》,砸了 1000 亿日元,让汽车零部件企业搬去东南亚、印度。 可到了东南亚才发现,工人技术不行,简单的零部件都做不好,物流成本还比中国高 30%;在印度建电池厂,电力供应忽停忽断,投产时间硬生生推迟了 8 个月。 最搞笑的是从澳大利亚买稀土,以为能摆脱对中国的依赖,结果运回来才发现,自己根本不会提纯,最后还得把稀土精矿运到中国加工,再运回日本,成本直接翻了两倍,纯属偷鸡不成蚀把米 为啥撤不掉?因为中国的新能源产业生态,早就成了绕不开的坎。现在中国有 400 多万个充电桩,是全球最密的充电网络;智能驾驶测试场景遍地都是,研发投入一年就超 3000 亿元。 日本车企要是真离开中国,就等于放弃了现成的成熟生态,得从零开始建一套又贵又差的体系,就现在日系车企亏损的德行,根本扛不住 以前日系车靠 “省油、耐用” 吸粉,现在新能源时代,大家更看重新能源、智能化,日系车的老招牌不管用了。想涨价,没人买;想降价,又亏利润,活生生卡在中间,进退两难。 说到底,日本政府喊的 “立场未变”,就是嘴硬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