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谷,也能捏出千年风景。画米穀,这项融合民俗民事、民间技艺、民间美术与民间糕点的传统手艺,已有上千年历史。以大米、糯米、芸豆粉为原料,经捏塑、剪贴等工序塑成鸡、犬、牛等造型,因形似绘画,被称作“米画”,可谓古人的国风版“手办”。

“穀”字本义为“五谷、谷物”,在传统语境中常用来指代丰收与农事吉兆,也与这门技艺的祈谷传统相呼应。画米穀最初与祭祀许真君的习俗紧密相关,人们将制成的“米画”供奉于万寿宫、祖堂等地,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仪式结束后还能分食,既象征吉祥,也体现俭约精神。

此后,画米穀逐渐传播至南昌、上饶、赣州等地,成为颇具地方特色的文化习俗。1956年,徐氏后人将其引入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使这一古老技艺得以系统整理与持续传承,并在守正中不断创新,焕发新的生命力。

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技能大师占剑华(左)和徐塘村村民(右)正在制作画米穀。
千年技艺,一捏一塑皆故事。画米穀正以更鲜活、更贴近当下审美的方式,再次走进大众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