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广西钦州市,一位农民在清理自家后院的杂草时,忽然挖出了一个重达数百斤的巨物,本以为这东西中看不中用,没想到却带来了意料之外的好处! 在广西钦州那片热土上,一户农家后院藏着什么秘密?杂草底下,一挖下去,冒出个庞然大物,重达四百斤,本是寻常葛根,却搅动起乡村风云。谁能想到,这看似不起眼的玩意儿,竟让一个普通农户一夜间腰包鼓起,日子翻了篇?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沿海的钦州市,地势多丘陵,气候温暖湿润,年降雨量超过一千八百毫米,土壤富含有机质,特别适合根茎作物生长。钦州市下辖浦北县寿乡村,村子坐落在低矮山坡间,村民们世代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主要种植甘蔗、水稻和中药材。2018年,那一年全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钦州市积极响应中央号召,组织基层干部走村入户,推广农业产业化项目,鼓励农户挖掘本土资源,发展绿色经济。寿乡村党支部带头行动,开展野生植物识别培训,教大家科学保护葛根等道地药材,避免乱挖乱采破坏生态。村里道路硬化,农产品销路拓宽,许多家庭开始将传统作物变现,收入稳步上扬,贫困户逐步脱贫。这片土地不只养人,还在党的领导下,逐步绽放出新活力。 黄顺宝是寿乡村一名五十多岁的农户,家住村东头一排砖瓦房旁。他一家三口,平日里守着几亩薄田,种些水稻和蔬菜维持生计。2018年春夏之际,村里推广柑橘种植,黄顺宝响应号召,打算改造自家后院那块闲置地。那里约三十平方米,长年杂草丛生,土壤松软多水,地下藏着丰富根系资源。黄顺宝领取了村里发的树苗和肥料,准备清整地块,挖沟栽树,盼着两年后多出点收入,供儿子外出学技术。周边农户也跟着动起来,整个村子像打了鸡血,处处是翻土的痕迹,预示着丰收在望。 那天是个夏日周三上午,寿乡村笼罩在薄雾里,空气带着泥土的清新。黄顺宝在后院劳作时,意外碰上硬物,一层层剥开泥土,现出个巨型葛根,长约两米,直径最大处四十厘米,重达四百斤。葛根在当地常见,用来煮汤或入药解暑,但这么大个头的古葛根,村里人头一遭见。起初,黄顺宝只想切块分给乡亲们尝鲜,没当回事儿。葛根表面粗糙,布满裂纹,散发淡淡土腥,体积大得切都费劲。他用水冲洗干净,暂存浅坑,避免日晒。 消息一传开,村里人围拢议论,有人说这是土地爷的福气,得小心处置。黄顺宝琢磨着,次日骑车进镇找农业站咨询。站长一看照片,眼睛一亮,说这种野生古葛根年份长,药效纯正,市场稀缺,建议联系媒体扩大影响。黄顺宝记下话,买了报纸固定位置。两天后,当地电视台记者上门,丈量尺寸,拍照取样,报道很快播出。钦州市周边读者被吸引,网络点击量蹭蹭上涨。寿乡村后院门前车来人往,游客拍照留念,黄顺宝一家忙着接待,端茶递水,维持秩序。 报道发酵没几天,一位广东药材商人通过热线联系上黄顺宝。那商人专营中药,对野生葛根情有独钟,尤其是这种古树级别的,成色上乘。他驱车五百公里赶来,查看全貌,切片检验,确认无误后开价。谈判桌上,双方你来我往,几轮下来敲定六十八万元成交价。款项到账,黄顺宝清点支票,第一时间请工匠修缮老屋,加固墙基,铺新瓦,还在院里建小棚存农具。儿子黄小宝得了机会,外出务工学技术,一家日子宽裕起来。 这个事儿在钦州乡村传得沸沸扬扬,成了当地传奇。葛根不光是黄顺宝的宝贝,更是土地的馈赠。广西葛根资源丰富,当地产量占全省大头,但野生品种少见,需要科学采挖。2018年,钦州市农业局开展专项调查,记录古葛根分布点,强调可持续利用。黄顺宝的发现,正好契合生态文明建设,提醒大家保护资源才能长久受益。村里农户学着样,纷纷上培训班,掌握采挖技术,转向中药材产业,收入翻番。寿乡村集体经济壮实,带动周边就业,人均增收两成多。 说到底,这故事接地气,就在我们身边。黄顺宝一家本是普通农民,靠勤劳守土,却因一挖而出奇效。党的乡村振兴政策像及时雨,搭桥铺路,让本土资源变现,农民腰杆硬起来。钦州市这些年,农业结构调优,中药材基地扩建,游客农家乐火起来,乡村面貌大变样。谁说农村没惊喜?土地底下藏着宝贝,就看我们会不会挖、敢不敢护。这样的变化,不止黄顺宝一家,整个广西南部都在加速奔小康。 从黄顺宝的经历看,机遇总青睐有准备的人。葛根卖出高价后,村党支部组织大家复盘经验,推广“挖根致富”模式,避免盲目跟风。周边农户试着开发小葛根产品,晒干磨粉,销往城里保健市场。生态红线守牢,山林覆盖率升,村民自觉巡护野生植物。国家生态补偿机制落地,补贴到位,农民尝到甜头,更卖力守护家园。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