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人能倒霉到什么程度?考上进士后刚准备当官,家中却接连有8位长辈去世,足足守了24

人能倒霉到什么程度?考上进士后刚准备当官,家中却接连有8位长辈去世,足足守了24年孝,等回京面圣时,已经55岁了,不过结局却出奇的好。 王培铸打小就憋着一股劲,要把家里 “下九流” 的商贾身份彻底洗白,毕竟在古时候,钱再多也换不来士大夫的体面,出门见官得低头,逢年过节连宗族祠堂的主位都挨不上。   他天资不算顶尖但肯下苦功,三更灯火五更鸡地啃书本,总算在二十五岁那年一举考中进士,这个年纪比清代进士平均三十二点一岁的中式年龄足足年轻了七岁,放在同榜考生里算得上是前途无量的青年才俊。   按照惯例,新科进士经过殿试排名后,很快就能授官,最差也是个七品知县,熬个几年就能往上攀升,可王培铸刚领了吏部的文书,还没来得及收拾行囊赴任,老家就传来了噩耗,他的母亲病逝了。   古时候的丁忧制度可不是闹着玩的,不是简单哭几场就行,按《唐律疏议》的规定,父母去世得守孝二十七个月,这期间不能当官、不能结婚、不能娱乐,连家产都不能分割,要是敢冒哀求仕,最轻也得判三年徒刑。   王培铸不敢有半点含糊,当即辞了即将到手的官职,连夜赶回绍兴老家守孝。   好不容易熬完二十七个月,孝服刚脱,准备回京销假,父亲娶的续弦又离世了,他只能接着守孝,这一守就没了头。八位长辈像是约好了似的接连辞世,硬生生凑够了二十四年。   这二十四年里,王培铸的人生几乎是在灵堂和书房之间打转,别人的二十五岁到四十九岁,正是官场打拼的黄金期,比如和他差不多同时期的才子袁枚,二十四岁中进士后直接入了翰林,没多久就升任县令,政绩斐然。   而王培铸呢,眼看着同榜进士有的升到了知府,有的甚至进了六部当主事,更有甚者像山西的赵履中,五十三岁才考中举人都能谋个职位,他却只能守着空荡荡的宅院,一边处理家族事务,一边不敢荒废学业。   期间也有人劝他找找关系申请 “夺情”,就像张居正当年那样,由皇帝特批免去守孝,继续留任当官,但王培铸没这么做,一来他没张居正那样的权势和机遇,二来他骨子里认死理,觉得孝道是安身立命的根本,要是连长辈的丧礼都敷衍,就算当了官也抬不起头。   等到五十五岁服丧期满,王培铸头发都白了大半,揣着早已泛黄的进士功名进京面见皇帝,当时的皇帝已从乾隆换成了嘉庆,官场也早就变了天。   同榜的进士要么已经退休还乡,要么身居高位,朝堂上的年轻官员大多是他晚辈,原本该属于他的职位早就被人填补,而且嘉庆时期的文官队伍本就人满为患,丁忧制度甚至被人看作是给新人腾位子的手段,他一个年过半百的 “老进士”,既没有年轻官员的精力,也没有朝堂上的根基,自然得不到什么实职。   嘉庆帝见他年纪大了,也没为难他,只赏了个虚衔,算是认可了他的功名。   王培铸心里也清楚,官场这条路早就走不通了,不如借着这个朝廷给的虚衔返乡,专心把生意做大。   回到绍兴后,他凭借进士的身份和多年积累的商业经验,联合当地的布业、钱业会馆,搞起了联合进货和统一定价,压低了成本,还打通了和京城达官贵人的供货渠道,他的绸缎庄卖的布料花色新颖、质量上乘,茶叶行的平水珠茶口碑极佳,连杭州、苏州的富商都专门来绍兴找他进货。   没过几年,他就成了绍兴地区数一数二的富商,家里的产业涵盖了绸缎、茶叶、钱庄等多个领域,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更难得的是,他不仅财运亨通,还格外长寿。   清朝的人均寿命也就三十三岁左右,能活到六十岁就算高寿,而王培铸一口气活到了八十二岁,比当时普通人的平均寿命多了近五十年。   这或许和他长期饮茶有关,绍兴本就是茶乡,茶叶有养生的功效,陆游就曾靠着家乡的茶叶活到八十六岁,王培铸常年以茶为伴,加上生意顺遂、心态平和,自然得以高寿善终。  

评论列表

福建墨耕
福建墨耕
2025-11-19 23:59
我靠,刚好三年死一个,编得很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