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李韶萌

2345个窟龛、近11万尊造像、2800多块碑刻题记……从业15年,洛阳龙门石窟的马丁,对龙门石窟中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和故事,如数家珍。自称I人的“理工男”的马丁,几乎整天“泡”在景区,苦读历史、查阅文献,各类典故和诗词信手拈来,把晦涩难懂的历史文物讲得深、解得透、接地气,让游客听得过瘾。
诗词为魂龙门石窟“火”起来
要讲好龙门石窟故事,不能只讲龙门石窟。
凿断层崖伊水流,巃嵷双阙壮金瓯……去年4月,在一场网络直播中,马丁在讲解中对诗词信手拈来,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画西方帧记》、明代诗人丘起凤所作《龙门山色》,石窟是时间的侧影,诗词是山河的留白,历史化作可读的注脚与网友对谈。直播间实时观看人数超过30万,当天便冲上平台热搜。
“这个讲解员讲得真好!”“洛阳真是人才辈出!”“专业知识持续输出,诗词歌赋说来就来,他把龙门石窟讲活了!”
凭借深厚的文史修养,信手拈来诗词歌赋,幽默诙谐地讲解方式,金牌讲解员马丁由此被网友熟知。
龙门石窟,是白居易笔下“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是苏轼眼中“峥嵘两山门,共挹一水秀”。千百年来,多少故事在石壁上生根,多少诗篇在伊水间流淌——龙门,本就是半卷山河半卷诗的文史长卷。
那么多诗歌,该如何牢记、表达和使用?
“只要身临龙门,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和意境,多读多讲就能记住了。”马丁告诉大河报·豫视频记者,其实并没有刻意的背诵诗词,深入理解诗歌背后的故事,在日常工作中多用,自然就记住了,“切记不要生搬硬套、死记硬背,而是兴趣使然、水到渠成。”
历史为镜龙门石窟“活”起来
马丁今年39岁。15年前,出于对文史知识的浓厚兴趣和对家乡的深厚感情,马丁成为龙门石窟的一名讲解员。“大家可能不相信,我这个人性格内向,甚至还有点社恐。”马丁告诉记者,学计算机的他初入行时,总担心自己不专业,被游客的问题问倒。
而正是这份担忧,驱动着他将龙门石窟的2345个窟龛、近11万尊造像、2800多块碑刻题记熟记于心,对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交融史如数家珍。他还多次赴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故宫等地实地考察与交流,不断深化对中华文明多样性与包容性的理解。
“有一次,一位游客问了我一个哭笑不得的问题。”马丁说,一句“这些洞窟、佛像是天然形成的吗?”,让他当即便“大脑宕机”,但这无意间的一问却点醒了他,这讲词得调整。
要想讲好龙门故事,要历史文物讲得深、解得透、接地气,让游客听得过瘾。
多年来,马丁养成一个习惯:没有讲解任务时,他会去寻访那些曾被忽略的点位;遇到拿不准又查不到资料的情况,便四处打听——这个过程,就是他积累的方式。在他看来,这些文物是无声的历史见证者。而他的工作,正是记录它们的声音、串联历史的片段,并将这些故事传递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龙门石窟。
不断的积累让马丁的讲解内容由浅及深,原本一份2万多字的讲解词,他硬是研究出4种不同版本、长9万多字的讲解稿,各类典故和诗词也能信手拈来。
“面对不同年龄、领域的游客,我们要灵活调整讲解内容,因人施讲,让游客能真正听得进,听得懂,爱上龙门石窟,读懂龙门故事。”马丁说。

科技为翼龙门石窟越时空
从业多年,丁已经在龙门石窟进行了超过1万次的讲解,潜下心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学习积累。他不仅承担起培训新人的职责,倾囊相授知识与经验,还负责撰写讲解词、策划并主持活动,只为让更多年轻人读懂龙门,讲好文化遗产故事。
作为龙门石窟志愿者宣讲团的骨干讲师,他先后到党政机关、高校、乡镇街道社区以及中小学、企事业单位等宣讲龙门文化100余场次,受众5000多人次。还先后受邀参加央视《传奇中国节》、中秋晚会、《开门大吉》和爱奇艺《登场了洛阳》等节目录制,“每一次在镜头前讲述龙门故事,我都希望能将中华文化的魅力传递给更多人。”
马丁敏锐地捕捉到传统讲解方式的局限。他主动触“网”,尝试通过直播和短视频等新形式“活化”历史。
在他的镜头下,冰冷的碑刻变得温暖,静态的造像仿佛被注入了新的生命。他精心设计短视频内容,有的聚焦于造像的细微之处,有的解读题记背后的历史故事,还有的展示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下石窟的独特韵味。这些创新尝试,让龙门石窟突破了时空限制,走进了更多年轻人的视野。
在石壁与佛龛之间,这位曾经的理工男找到了连接千年的精神密码。他用理性的思维梳理历史脉络,用感性的语言传递艺术之美,在科学与人文之间架起了一座独特的桥梁。展望未来,马丁愿继续做历史的“传译人”,借助科技之翼,让更多人在石刻的静默中听见文明的回响,让龙门石窟这一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璀璨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