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魏俊怡实习生孟潇南济南报道
11月18日,在济南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上,济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办公室主任朱圣焱介绍了济南都市圈建设进展。记者了解到,横跨济南、德州、聊城三市的“聊热入济”工程已贯通,建成了全国最长、管径最大、供热能力最强的长输供热管道,标志着济南都市圈供热一体化取得重大突破。
朱圣焱表示,《济南都市圈发展规划(2024—2030年)》印发实施以来,济南市会同都市圈兄弟城市聚焦“同城化”目标,围绕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领域,谋划实施了一批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都市圈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基础设施加速联通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米”字型高铁网初步成形,济莱、济郑高铁建成通车,济滨、济枣高铁加快建设。高速公路网逐步完善,济南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全面推进。小清河实现复航,有效承载都市圈产业河海联运需求,预计2025年济南港货运量将突破60万吨,同比增长455%以上。
除“聊热入济”工程外,“石热入济”项目已建成投运,“莱热入泰”项目加快建设,都市圈供热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有力带动沿线城市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产业科技深度融合
在产业协同方面,济德集成电路、济德泰安全应急装备产业集群入选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沿黄中医药、济青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入选省“十强产业”支柱型雁阵集群。“济南都市圈氢能协同创新区域试点”入选国家能源领域首批氢能试点名单。
济南市打造了都市圈算力服务专区,依托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联合其他五市构建“多点部署、一网统筹”的算力网络。建成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累计服务都市圈其他5市中小企业7300余家。省科学院激光与光电子技术联合研究中心等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在民生福祉方面,济南都市圈161项“跨域通办”事项实现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医疗协作不断加强,成立省烧创伤治疗与康复专科联盟、市妇幼专科联盟等医学联合体,5家高水平医院开展深度协作,79家医疗机构累计实现检验检查结果互认39万次。
教育领域合作深化,都市圈产教联合体成员单位拓展至254家,共建14个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组建济南都市圈科学教育百校联盟,驻济高校与都市圈内单位共建人才培养平台42个。
生态环境方面,坚持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协同开展流域横向生态补偿,高标准建设济南—德州—聊城沿黄百里绿色生态廊道。文旅融合加速推进,济南都市圈全域市民享受泰山年票同城待遇。
朱圣焱表示,济南都市圈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下一步将继续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提升都市圈整体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