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外交战正酣,韩国突然扔出一颗惊雷,李在明政府官宣:东北亚三国官方表述,从 “韩日中” 改成 “韩中日”! 这哪儿是换个顺序那么简单啊,在东北亚这盘紧绷的棋里,三个字调个位置,藏的全是实打实的算计。 别以为这是文字游戏,前几年尹锡悦为了跟美日凑成所谓的 “价值观同盟”,硬把用了几十年的 “韩中日” 改成 “韩日中”,那会儿就被国内骂惨了,说他把好好的外交搞成了意识形态站队,硬生生把中性的表述弄出了亲疏远近的味道。 现在李在明一出手就改回来,嘴上说着 “恢复惯例、消除争议”,可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步棋走得又准又狠。 李在明跟尹锡悦是真不一样,后者一门心思抱美国大腿,连带着对日本都放低姿态,结果呢?中韩高层互动少了,经贸对话停了,韩国那些靠中国市场吃饭的企业愁得不行。 要知道中国可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半导体出口近四成流向中国,现代、三星这些巨头的营收里中国市场占了不小份额,尹锡悦时期的 “亲日疏中”,直接让韩国 GDP 增速都跟着承压。 李在明刚上台就面临经济难题,青年失业率高,GDP 增速没起色,再不修复对华关系,那些企业就得真扛不住了。 所以把中国挪回日本前面,不用费口舌谈判,不用让利妥协,就用这么个低成本的方式释放善意,既能给国内企业吃定心丸,又能为后续的经贸合作铺路,这算盘打得够精。 而且这时机选得太有说法了,正好赶在日本那边不太平的时候。日本新首相最近动作不少,防务预算提到了 GDP 的 2.1%,还在独岛问题上挑事,甚至开放所谓的 “领土主权展览馆” 给下一代灌输错误认知,韩国直接就把原定的联合搜救训练给搁置了。 这时候改表述顺序,就是明着跟日本划清界限 —— 别以为韩国是能随便拿捏的小跟班,更不会被绑上日本的战车。 之前尹锡悦为了凑美日阵营,在历史问题上都对日本妥协,被骂 “屈辱外交”,李在明现在这波操作,既是纠正前任的偏航,也是在告诉日本:想让韩国跟着起哄,门儿都没有。 当然,李在明也没傻到跟美国撕破脸。韩美日同盟还是韩国安全的底子,这点他心里门儿清。 但安全靠美国,经济不能丢中国,这就是他的平衡术。把顺序改成 “韩中日”,既没触碰军事合作的底线,不会让美国觉得同盟松动,又明确传递了 “韩国有自己的外交立场”,不是只会跟着美日跑的傀儡。 美国那边也只能嘴上说 “同盟稳固”,心里门儿清韩国在给自己留余地,毕竟韩国这种 “不完全可控” 的盟友,真逼急了只会两败俱伤。 国内反应也挺有意思,进步派觉得这是拨乱反正,终于把外交拉回正轨了;保守派跳出来骂,说这是向中国示弱,会动摇和美日的合作根基。 其实吵来吵去,本质就是韩国内部 “亲美派” 和 “务实派” 的拉扯,而李在明显然站在了后者这边 —— 毕竟经济实打实的好处,比虚无的 “价值观同盟” 管用多了。 国际上的解读也挺一致,中国这边没明说,但媒体都把这当成改善关系的积极信号;日本外务省只敢含糊其辞说 “关注连贯性”,心里再不满也不敢公开翻脸;东盟那些国家倒觉得这是好事,东北亚的国家学会找平衡,地区稳定才有盼头。 说到底,这三个字的变动就是李在明 “实用主义” 外交的缩影。不选边站死,但该示好的示好,该敲打敲打,既稳住中国这个经济基本盘,又跟日本保持安全距离,还不得罪美国这个安全靠山。 跟尹锡悦那种一根筋抱大腿的路子比,确实够 “老狐狸” 的。在东北亚这地界儿,位置比话说得好听更重要,李在明这步棋,算是把自己的外交位置摆得明明白白了。 参考资料:光明网《韩国政府将东北亚三国表述顺序统一为“韩中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