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925年,11岁的吴清源,被带到了段祺瑞的总理府。这个稚气未脱的未来棋圣,一盘

1925年,11岁的吴清源,被带到了段祺瑞的总理府。这个稚气未脱的未来棋圣,一盘棋就干倒了自称七段的段祺瑞。气的他连早饭都没有吃,就回到了房间。 自此,吴清源成了段府的棋客,每月从段府领取100块大洋,专门陪段祺瑞下棋。 军阀割据的北洋年间,一个小男孩的棋子叩响了权贵宅邸的大门。那是1925年,十一岁的吴清源从福建北上,面对自诩棋高手的段祺瑞,一局定胜负。黑白之间,谁知这稚嫩身影将搅动围棋江湖,乃至中日棋坛风云?这份意外的“聘书”,究竟藏着多少乱世浮沉? 吴清源1914年出生在福建福州一个书香家庭,父亲吴毅早年留学日本,带回围棋棋谱,从小就教他摆子布局。七岁起,吴清源就跟着父亲学棋,家里虽不富裕,但棋盘成了他兄弟三人消磨时光的玩意儿。没想到,1925年父亲突然病逝,年仅三十三岁,留下寡母带着三个儿子艰难度日。那年头,北洋政府摇摇欲坠,北京城里军阀混战,普通人家更没好日子过。吴清源的母亲王氏听说段祺瑞府上爱重棋手,便托关系找上在段府当清客的顾水如。这位顾水如早听闻闽南有个神童,十一岁已能胜过当地业余高手,便写信劝王氏携子进京。 就这样,吴清源母子俩挤上绿皮火车,颠簸北上。到了北京,顾水如领着他进段府。那段祺瑞是皖系军阀头子,手握大权,却偏爱围棋,自称七段,常召棋士切磋解闷。府里专设棋室,吴清源被带进去,段祺瑞一看这瘦小男孩,便让三子先手。结果一盘下来,黑棋大胜,白棋溃败。段祺瑞气得甩袖子走人,早饭都没碰,就回屋生闷气。这事儿传开,府中下人议论纷纷,可段祺瑞虽败犹荣,第二天就安排吴清源留府,每月发一百块大洋,专职陪他对弈。那笔钱在当时可不小,够一家子吃穿用度,还能寄回老家接济亲戚。吴清源就这样成了段府棋客,白天温习棋谱,晚上复盘旧局,棋力蹭蹭上涨。 这份差事没持续多久。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段祺瑞失势,下野退隐天津,吴清源的月钱自然断了。家计又紧巴巴,他只好在北京的日本俱乐部下棋糊口。那里有个日本人山崎有民,眼尖瞧出这中国少年的潜力,赶紧写信给日本棋院创始人濑越宪作,说发现了围棋天才。1928年10月,吴清源十四岁,正式东渡日本,以留学名义师从濑越。起初日子苦,语言不通,棋风也遭人挑剔,但他埋头苦练,很快就升到三段。吴清源的棋不是死记硬背老谱,而是融汇中日布局,创造出新流派,叫“新布局”。这在日本棋界掀起波澜,本来日本围棋一家独大,他一个中国人愣是杀出重围。 三十年代,吴清源名气渐大,1939年升七段,正赶上十番棋大战。这比赛规矩严,先赢四局者胜,败者降段。吴清源从木谷实打起,一路降雁金准一、藤泽库之助这些日本顶尖高手。藤泽那家伙不服气,输一局还要求重来,结果又败,连降两格。到1955年最后一届,他连下十一局全胜,把日本老中青三代名将全收拾了。日本棋院没法子,干脆停办十番棋,因为再没人敢上。吴清源就这样成了“昭和棋圣”,他的新布局影响深远,推动围棋从死板走向活络。我们中国人看这事儿,总觉得扬眉吐气,在日本垄断的棋坛上,硬是插了面五星红旗。 可这光辉背后,吴清源也遇上不少坎儿。抗日战争爆发,日本侵华,他夹在中间左右为难。1936年为求安身,他入日本籍,这事儿后来招致不少非议。1941年和1942年,他随日本围棋团两次赴华,慰问日军官兵,那时候国内烽火连天,这选择让许多人耿耿于怀。吴清源后来解释,说自己信教,主张超越国界,但总在信中叮嘱士兵别虐待中国人,盼中日早日友好。1945年日本投降,他以为能松口气,谁知1946年一群日本华侨闯他家,强迫他恢复中国籍。直到1979年,为孩子上学方便,他才再入日本籍。这些国籍变迁,映出个人在历史大潮里的渺小,无奈中带着无奈。 新中国成立后,吴清源没忘根。1956年梅兰芳访日,他主动提建议,尽快派中国围棋少年去日本学艺,他愿意牵线。1962年,中日友好围棋团访日,周恩来总理特意嘱陈祖德上门拜访,说吴清源是中日棋界桥梁。吴清源一生低调,棋谱里藏着中国智慧,推动两国文化交流。1985年5月,他战后首返祖国,在上海跟围棋协会金明下两盘,金明感慨,第一盘像陈毅元帅的稳健,第二盘似周总理的深远。吴清源就这样,用黑白子串起中日情谊,为民族围棋添砖加瓦。 吴清源的传奇,不光是赢棋那么简单。它告诉我们,在乱世里,个人选择再难,也得往前走。他的故事接地气,就跟我们老百姓过日子一样,有苦有甜,有争议有光荣。回看那1925年的一局,段祺瑞的败北不过是开头,吴清源用一生证明,中国围棋的底气,从不缺席国际舞台。今天,我们学围棋,不为争名夺利,就为传承这份民族智慧。2014年11月30日,吴清源在日本小田原医院离世,享年一百岁。他的棋谱还在,激励后辈继续杀出一条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