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古罗马战斗力有多惊人?汉武帝:西方打仗规模就像汉朝两个村械斗 一提古罗马战斗力

古罗马战斗力有多惊人?汉武帝:西方打仗规模就像汉朝两个村械斗 一提古罗马战斗力,不少人都能说出罗马军团的威名,铁甲方阵、职业化士兵,听着就够唬人 。可要是把这事拿到汉武帝跟前,这位打服匈奴、拓土千里的汉武大帝,大概率会撇撇嘴:“就这?西方那仗打得,跟咱汉朝俩村子械斗似的。” 这话听着狂,但扒开历史细节一看,还真不是汉武帝吹牛皮 —— 汉朝和古罗马的战争规模,压根就不在一个维度上。 咱们先说说汉朝打仗的 “排场”。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战争那都是举国动员的大场面,就拿最出名的漠北之战来说,卫青、霍去病各带 5 万骑兵,这还不算完,背后跟着几十万步兵当后勤、守辎重,再加上从各郡征调的民夫,光是负责运粮草的人就不下几十万。 要知道,那时候汉朝的骑兵可不是随便凑数的,一匹战马得喂粟米,一个骑兵配两匹备用马,光养这些马的开销,就能让小国家直接破产。 而且汉朝的战场跨度有多夸张?从长安出发,往北到漠北草原,往西到西域诸国,往东到朝鲜半岛,一场战争打下来,军队奔袭几千里是常事,比如霍去病封狼居胥,一路打到贝加尔湖附近,这距离放到欧洲,都能从罗马城跑到波斯了。 更别说汉朝的征兵制度有多 “硬核”,年满 23 岁的男子就得服兵役,先是在本地当一年正卒,再到边境或京城当一年戍卒,之后还得随时待命,朝廷一声令下,不管你是种地的还是做工的,都得扛着兵器上战场。 汉武帝晚年打大宛,为了抢汗血宝马,一下子就调了 6 万士兵,还不算沿途各国派来的辅助兵,光是运粮的牛、马、骆驼就死了十几万,这阵仗,古罗马想都不敢想。 反观古罗马,就算是他们最鼎盛的时候,战争规模也差着一大截。罗马军团最经典的战役,比如坎尼会战,汉尼拔带的军队也就 4 万多人,罗马联军撑死了 8 万,这在古罗马已经算是 “世纪大战” 了。 后来罗马扩张到地中海周边,跟安息帝国打仗,一次出兵也就 3 万到 5 万,还经常因为后勤跟不上吃败仗 —— 比如克拉苏带 4 万多人打安息,最后就剩几千人逃回来,连自己都被安息人做成了 “黄金酒杯”。 为啥古罗马凑不出大兵力?因为他们早期是公民兵制度,只有罗马公民能当兵,后来改成职业化军团,也还是以军团为单位,每个军团也就 5000 人左右。 全国能凑个二三十个军团就顶天了,总兵力撑死了十几万,还得分散在各个行省驻守。跟汉朝动不动就动员几十万兵力比,这规模确实有点 “不够看”。 其实也不能怪古罗马 “小气”,主要是两边的国情不一样。汉朝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皇帝一声令下,从关东到关中,从蜀地到江南,各郡都得按人口出丁、出粮草,郡县制把全国的资源都拧成了一股绳,想调多少人、运多少粮,都能通过驿站和漕运快速调配。 就拿粮草来说,汉朝有成熟的漕运系统,能从江南通过运河把粮食运到长安,再沿着黄河、长城转运到前线,几十万大军打几年都能供得上。 可古罗马不一样,它是从城邦发展起来的,早期是罗马城加周边城邦的联盟,后来征服了其他地区,也只是让被征服的城邦交税、出辅助兵,没法像汉朝那样把全国的人力物力都攥在手里。 古罗马的粮草主要靠地中海海运,一旦离了海岸,比如往两河流域打,粮食运输就成了大问题,想支撑几十万大军打持久战,根本不现实。 当然了,说古罗马打仗像 “村械斗”,不是说罗马军团战斗力弱 —— 罗马士兵的装备、战术确实厉害,铁制胸甲、投矛、方阵战术,在当时的欧洲算得上顶尖,打周边的蛮族那是绰绰有余。 但战斗力和战争规模是两码事,汉朝的优势在于集权制度下的动员能力,能把海量的人力、物力投到战场上,打得起 “消耗战”“持久战”;而古罗马的优势在于军团的精锐程度,擅长打短途的决战。 汉武帝之所以会有那样的看法,是因为他见惯了几十万大军横扫草原的场面,眼里的 “大仗” 是能改变疆域、打服一个大帝国的战争。 比如把匈奴从漠南赶到漠北,把西域 36 国纳入版图,而古罗马那种几万人的战役,在他看来,顶多就是解决了一个 “部落冲突”,自然显得 “小家子气”。 其实历史就是这么有意思,不同文明的战争模式,都是跟自己的地理环境、政治制度绑在一起的。 古罗马靠着精锐军团征服了地中海,汉朝靠着举国动员打服了草原帝国,各有各的霸气。 要是真把两者放到同一个时空里,汉朝的骑兵对冲罗马的方阵,说不定还能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