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据多家媒体报道,中方可能突然宣布了对部分日本商品的进出口加强检验和合规排查,外加若干限制措施的预案。 这波动向指向一个现实:节奏在我方手里,主动加码不再靠口头。目的很清楚,让对方在实际业务环节里感到压力,而不是停留在话术上。 拿吃穿用的环节说最直观。2023年8月24日,海关总署发布公告,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原因与排海有关,标准写得很细。这一条到现在仍在执行。对比之下,日本一边强调监测数据,一边继续推进排海安排。我方的信息里不搞模糊,红线就是食品安全线,不能退。 再看通关和冷链。加强原产地核查、批次抽检、放射性检测,这些都是实操环节,企业每天都要打交道。日本方面在技术出口上也早就动过手,2023年7月发布对23类半导体制造设备的出口限制清单,涉及刻蚀机、涂胶显影等关键工艺,国内不少企业因此调整采购节奏。对手卡技术,我方就卡风险点,回到业务层面解决问题。 资源牌同样在工具箱里。2023年7月,中方对镓、锗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适用范围和流程写得很明确。这两类材料在光电、芯片工艺里都要用到,日本企业的替代路径不短。我方把握的是供应端的阀门,不搞喊话,靠规则和流程落实,让对方感受周期的拉长。 金融和投资合规也在收紧。近几年外资并购、数据跨境等环节的审查更细,这是一条常态化的线。日本同样有自己的外资审查制度,清单和门槛都在那,但力度和节奏不一。我方强调的是稳定和安全,先把底盘打牢,再谈增量。 如果把时间轴往前推一周,这次窗口期的意义在试压。媒体的说法是,若对方不回撤,场面可能进入拉锯。过去的中日贸易摩擦,常常是短期冲击加长期调整,这次也大概率如此。我方在节奏上不急,点到为止,按模块推进。 日本国内的声音也在变化。据日媒整理,反对派和评论界对继续硬顶的担心在增加,焦点集中在供应链和消费端的成本。外部压力和内部讨论叠加,商业社会最先感知,企业会用订单和交期表达态度。 美国因素是观察点。2022到2023年,美国推动先进芯片限制,荷兰、日本配合,结果就是全球产业链重排,成本上升、交期延长。这一次如果美国选择加码或保留距离,都会带来额外代价。我方在判断上更看重链条安全,尽量不把节奏交给别人。 把台湾议题和芯片限制放在一起看,路径很清楚:只要关键节点被频繁干扰,产业就要付出时间和金钱。现在这场中日的掰手腕,谁把影响控在可承受范围内,谁就能稳住盘面。 具体到企业层面,能做的是按清单调整采购、备货和市场布局,减少对单一来源的依赖。我方把压力释放到业务环节,传导路径会自然形成,不需要额外渲染。 总结到这一刻,我方的主动不在嘴上,在工具箱里:贸易、资源、技术、合规,一项项往前推。对方如果不回撤,那就准备长期拉锯,把节奏握在手里。 收尾只需要一句话:稳住、稳准、稳密,把压力放在对方必经之路上,场面就不会失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