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就在刚刚 俄罗斯乌克兰分别宣布了。 俄方发布的战场信息提到,扎波罗热的亚

就在刚刚 俄罗斯乌克兰分别宣布了。 俄方发布的战场信息提到,扎波罗热的亚布卢科沃、里夫诺皮利亚被其完全控制,并对乌方能源设施实施打击,称击中141个与乌军及外籍人员相关的目标。乌方同步通报多地拉响防空警报,称有来袭导弹和无人机,被部分拦截。这一轮又把电力和供热点到了前台,冬天临近,对普通人的影响更直观。 说到能源,国内北方多数城市每年11月中旬进入供暖季,热源稳定、管网不漏、电网不跳闸,居民基本生活才能顺畅。对比乌克兰冬季常见零下气温,越是低温天气,越离不开电和暖。谁把能源设施打趴下,谁就让普通人陷入停电停暖,这种做法伤民很快。 这次打法里,媒体报道了巡航导弹和自杀式无人机参与,夜间批量突入、分方向冲击已是常态。乌方近年接收NASAMS、IRIS-T等系统,配合自有S-300、布克,用来拦截空中目标,但密度一高,压力就上来。打到能源节点,连锁影响覆盖面更大。 电网韧性也能看出差异。国内跨区互联的特高压通道在寒潮时可互相支援,调峰能力强,短时故障能靠备用电源和应急队伍顶住。乌方处在战时环境,电网经常分段运行,靠临时抢修维系,恢复周期拉长。针对性打击让体系更脆弱。 地面态势上,亚布卢科沃、里夫诺皮利亚这样的点位在地图上不大,但拿下后会影响周边的交通线和前沿部署。乌方在阿夫季伊夫卡、赫尔松方向持续交火,彼此都在消耗。看得出短时间内难有大范围推进,更多是拉扯和磨损。 冬季因素也在加码。道路结冰、能见度下降、野外宿营条件变差,行动窗口变窄。后勤若跟不上,前线强度就降。国内部队在高寒地区训练,棉衣、炊事、取暖、医疗都按标准配发,保障是硬支撑。俄乌双方进入寒季后,保障的短板会被放大。 “外籍人员”这类表述,在乌方队伍中确实存在,但数量说法不一。把他们纳入打击口径并不改变战场实际:受损的还是当地社会的设施和秩序,医院、学校、地铁、供水都要跟着调度,恢复难度更高。 防空弹药的消耗也值得注意。国内演训强调多批次目标的识别和火力分配,降低单位拦截成本。乌方面对高密度无人机群和导弹时,不得不动用昂贵弹药,长期下来负担很重。对能源的持续袭击就是逼着对方把资源往天上烧。 设施防护方面,国内不少关键变电站加装围挡、消防、双路供电、备用发电机,提升抗风险能力。乌方在战时也给电厂、变电站设沙袋和机动电源车,但面对高频打击,物理防护很难完全兜住,抢修队伍连轴转,仍难以稳定。 人员疏散的难点也摆在台面。国内遇到灾害时,体育馆、学校临时安置点能提供照明和取暖;乌方在前线城镇安排撤离,但冬季安置资源有限,交通条件差,弱势群体负担更重。这不是简单的战果问题,是连续的生活问题。 回到这次通报,控制两个点位是战场上的一步棋,打能源设施是另一种打法。前者影响局部态势,后者直接冲击民生。把普通人的电和暖卷进火线,代价会持续发酵。 立场不变:不支持针对民用能源设施的打击。战场上有界限,越线只会扩大痛苦。信息再密集,也盖不住这个核心点:让居民过得稳当,才是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