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一人被吴国俘获,诸葛亮寝食难安,孙权放人后,才追悔莫及 建兴元年的成都,秋意已经漫进了丞相府的窗棂。诸葛亮夜里总披着外衣坐在案前,案上摊着刚拟好的《隆中对》增补稿,手里的笔却悬了半响没落下。 他的心思,总不由自主飘向千里之外的江东,那里扣着一个人,比十万吴兵压境更让他揪心。 这人叫张裔,是蜀地土生土长的奇才。早在刘璋割据益州时,他就凭着一手好治理闻名,任鱼复长时把偏远县城管得井井有条,后来刘备入蜀,一眼就看中了他的才干,让他去犍为当太守。 要知道犍为是益州的富庶之地,又挨着南中,蛮族时常作乱,张裔到任后不仅把赋税打理得清清楚楚,还带着当地兵卒修了防御工事,硬是让蛮族不敢再越界半步。 更难得的是,他懂工程、善理财,刘备称帝后修皇宫、整户籍,都是他牵头办的,连诸葛亮都曾说 “裔公器之任,非百里之才”—— 这样的人,是蜀国根基的 “顶梁柱”。 可谁也没料到,夷陵之战后,蜀国元气大伤,南中豪强趁机叛乱,张裔奉命去平叛,却因为寡不敌众被叛军抓了,后来又被当作 “战利品” 送给了孙权。 孙权一开始没把这个 “败军之将” 当回事,只知道他是蜀地来的官员,既没软禁也没重用,就把他扔在江东的市井里,任他靠着给人写文书糊口。 消息传回成都时,诸葛亮正在忙着稳定内政。那天他刚和尚书令李严议完粮草调度,听到张裔被俘的消息,手里的茶盏 “当啷” 一声磕在案上,茶水洒了满案的公文。 他急得一夜没睡,第二天就召集群臣商议:“如今主上新丧,南中未平,朝廷正是缺人的时候,张裔懂蜀地、善吏治,若落在吴国手里,要么被孙权发现重用,要么就这么埋没了,这都是蜀国的损失!” 从那以后,诸葛亮就没睡过一个安稳觉。他怕孙权哪天突然醒悟,把张裔召去当官;更怕张裔在江东受委屈,或是想不开。 有次参军蒋琬见他案上的饭食放凉了都没动,劝他保重身体,他却叹着气说:“我食不知味、寝不安席,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汉室 —— 张裔若能回来,抵得过千军万马啊!” 终于,等到蜀吴关系稍有缓和,诸葛亮立刻派邓芝出使吴国,核心任务只有一个:把张裔要回来。 邓芝见到孙权后,先是谈妥了两国通好的事宜,临了才提起张裔,说:“我主丞相日夜挂念张裔,此人乃蜀地贤才,当年被俘实属意外,还望吴侯能成人之美,让他归乡效力。” 孙权那时候还没把张裔放在心上,觉得不过是个普通官员,卖诸葛亮一个人情也划算,当场就答应了:“既然诸葛丞相看重,那便让他回去吧。” 可就在张裔收拾行李准备出发时,孙权突然想起这人来,觉得既然诸葛亮这么重视,说不定真有过人之处,就派人把张裔召来见了一面。这一见,孙权肠子都悔青了。 两人坐下来聊天,孙权故意试探着问:“蜀地的人都夸你有才干,可你当初被叛军抓住,又辗转到了江东,会不会觉得自己这辈子就这么完了?” 张裔却不卑不亢,笑着回答:“吴侯说笑了。我是蜀人,生是蜀臣,死是蜀鬼,就算被困江东,心里想的也是怎么回去为汉室效力。至于才干,不过是尽忠职守罢了,比我强的蜀地人才,还有很多呢。” 几句话下来,孙权彻底惊了 —— 眼前这人谈吐不凡,既有风骨又有见识,哪里是什么 “普通官员”,分明是能治国理政的栋梁! 他当即就想反悔,让人去拦张裔,可张裔早就料到孙权可能变卦,一离开宫殿就快马加鞭往蜀国赶,等孙权的人追出去时,早就没了踪影。 孙权站在宫门口,望着远方叹气:“我这是放跑了一个奇才啊,以后怕是要被诸葛亮笑话了!” 而张裔回到成都后,诸葛亮亲自到城外迎接。两人见面时,诸葛亮握着他的手,眼眶都红了:“你能回来,我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 后来,诸葛亮让张裔当了丞相府长史,把后方的政务、粮草全都交给了他。张裔也没辜负期望,不仅把内政打理得井井有条,还帮诸葛亮安抚蜀地士族,为北伐解决了后顾之忧。 这段往事,藏在《三国志・张裔传》里,看似只是一个人才的 “失而复得”,却藏着三国争霸的关键 —— 说到底,拼的还是人才。 诸葛亮的 “寝食难安”,是因为他懂人才的珍贵;孙权的 “追悔莫及”,是因为他错过了真正的栋梁。 而张裔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一个有才干又有忠心的人,从来都是乱世里最难得的 “宝藏”,难怪诸葛亮会为他牵肠挂肚,孙权会为放他而后悔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