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媒:中国给欧洲上了一堂工业课,实力就摆在这里 荷兰政府一手酿成“安世之乱”,祸乱全球汽车业乃至整个供应链,虽然在传出“中方已同意予以出口豁免”的消息后,欧洲汽车行业暂时松了口气,但却仍心有余悸。 这场风波的源头,绕不开安世半导体这家企业。别看名字带着“安世”二字,它的核心业务早成了串联全球近三分之一汽车半导体供应链的关键环节。汽车安全气囊的控制芯片、车载娱乐系统的信号模块,新能源汽车的功率半导体、传统燃油车的传感器组件,安世的产品早渗透到汽车制造的每一处关键节点。 在全球汽车半导体市场,它的份额常年稳在12%以上,尤其车规级MOSFET领域,23%的占比让它稳稳站在全球前三的位置。 荷兰政府显然没摸准这家企业的分量。今年年中,荷兰经济事务部突然抛出一项出口管制措施,拿“保障国家安全”当理由,要求安世半导体暂停向部分非欧盟地区出口关键半导体产品,还强制要它公开核心客户的供应链信息。 这决定既没提前跟产业链各方商量,也没留出合理的缓冲期,直接给风平浪静的全球汽车业炸起了千层浪。 混乱瞬间就扩散开来。安世半导体在德国德累斯顿和荷兰奈梅亨的工厂最先停摆,生产线因为没法确定出口权限,只能按下暂停键。紧接着,这股冲击快速传到下游车企。 大众汽车位于沃尔夫斯堡的主力工厂,缺了安世供的车载芯片,一天就减产超8000辆,生产线的机械臂悬在半空,工人们只能做些基础的设备维护;宝马慕尼黑工厂更糟,直接宣布部分车型停产两周,原本订单排满的交付中心变得冷冷清清;奔驰斯图加特工厂则选了缩减产能,把部分员工转为休假状态。 欧洲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摆着,荷兰政府这一举动,每周都让欧洲汽车产业亏掉超45亿欧元。 更要命的是供应链的连锁反应,为了抢那点合规芯片,有些车企开始高价囤货,原本300欧元一片的车规级芯片,硬生生炒到1200欧元,即便这样还是一芯难求。 麻烦还不止在欧洲本土。安世半导体在马来西亚的封装测试厂,拿不到荷兰总部的技术授权,只能关掉两条生产线,这直接影响了对东南亚车企的供货。韩国现代汽车位于蔚山的工厂,也因为依赖安世的半导体组件,出现了减产情况。 全球汽车供应链本就像张精密的网,荷兰政府剪断其中一根关键的线,整个网都跟着松垮。这种“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后果,荷兰政府做决定时显然没多想。 就在欧洲汽车业慌作一团的时候,中方的表态给他们递去了转机。中国商务部11月初的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何亚东说得明白,中方已经批准中国出口商的相关出口许可申请,会对符合条件的安世半导体相关产品给予出口豁免。 消息传出来当天,大众汽车股价涨了3.2%,宝马和奔驰股价也分别涨了2.8%和2.5%,欧洲汽车板块整体回暖,市场信心一下就回来了。 大众汽车中国区负责人第一时间开了内部会,要求采购部门立刻跟中方相关企业对接,务必保住芯片供应渠道。他在会上强调:“中国市场不只是我们的销售大头,现在更成了供应链的安全屏障。” 紧接着,宝马集团宣布重启慕尼黑工厂的全部生产线,还计划增加中国沈阳工厂的芯片储备,把原来两周的库存提到一个月。奔驰则直接跟中国半导体企业签了临时供货协议,从中国采购替代芯片应急。 欧洲车企总算松了口气,但这口气里藏着明显的后怕。法国《费加罗报》的评论戳得很准:“中国的豁免就像支急救针,却治不好欧洲供应链的老毛病。欧洲该看清了,关键产业上‘看人脸色’,已经危险到了骨子里。” 再看中国,在半导体产业布局上早有长远打算。上海奉贤的同创普润机电高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中国半导体材料突破的一个鲜活例子。这家民企花了13年,一门心思攻超高纯金属靶材的研发,硬是打破了海外企业的长期垄断。 要知道,芯片制造用的靶材,纯度每提一个数量级,技术难度就得翻好几倍。同创普润却实现了从4N到6N的跨越,把金属靶材纯度做到99.9999%,这纳米级的打磨,让中国成了全球第二个能量产超高纯锰的国家。 现在,同创普润的超高纯金属靶材占了全球近两成市场份额,出货量更冲到四成,从90纳米到3纳米制程的国产芯片,都离不开它的材料支撑。 在半导体产业链上游,中国企业正用自主研发的技术,打通一条关键通道。这份硬实力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无数像同创普润这样的企业,把十年光阴砸在一件事上磨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