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蒲湖新语]冬日里,给我们的“动物邻居”多一份温柔

清晨,窗玻璃上凝结着冰花,推开单元门,一股寒气扑面而来。目光所及,树枝光秃,草地枯黄,这一方小城仿佛按下了“静音键”。然而,如果你细心观察,依然能看到麻雀跳跃觅食的细小足迹,发现刺猬或小兽留下的串串“印章”。这些与我们共同度过凛冬的野生动物,是我们最坚韧的“邻居”。这个季节,对它们而言,却是一场关乎生存的严峻考验。

与春夏的生机勃勃不同,冬季的生存挑战更为残酷。天寒地冻,虫蛀蛰伏,草木种子被冰雪覆盖,食物来源变得极其匮乏。水源冻结,饮水成为难题。而那些我们司空见惯的角落——温暖的空调外机平台、地下车库的通风管道、甚至楼道一角,都可能成为它们试图躲避风雪的“避难所”。曾几何时,我们或许对此知之甚少,甚至因它们偶尔的“闯入”而感到困扰。但如今,越来越多温暖的细节正在涌现:社交媒体上,人们分享着如何在阳台安全角落放置清水和适量鸟粮的经验;爱鸟人士在公园里悬挂起专门为越冬鸟类设计的“脂肪球”;不少社区在专业人士指导下,为流浪猫设置避风窝棚,以减少它们对更小型野生动物的捕食压力……这些举动,犹如冬日里的暖阳,传递着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城市温度。

这份自觉的守护,深植于齐鲁文化“仁爱及物”的传统智慧。古人讲“斧斤以时入山林”,主张按照自然节律行事。冬季是万物休养生息的季节,亦是体现人类仁爱之心的时刻。将这份“仁爱”推及万物,在它们最需要帮助的严冬给予一份生路,正是传统生态伦理在现代社会的生动实践。这份保护,并非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基于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对生态系统相互依存关系的深刻理解。园林工人在修剪枯枝时会特意避开可能有鸟巢的树丛;司机在启动车辆前习惯性地敲敲引擎盖,惊走可能在内取暖的小猫……这些融入日常的、细微之处的体谅与周全,是野生动物能够安然过冬的重要支撑,也衡量着一座城市文明的尺度。

当然,冬日守护更需要科学的“温情”。善意需要以正确的方式表达。例如,投喂野生动物需谨慎,应选择适宜且不会造成依赖的食物,并在固定、开阔地点少量投放,避免聚集和依赖。发现虚弱或受伤的动物,最好的方式是保持距离,及时联系林业部门或专业救助机构,而非盲目自行处理。在城市管理层面,可以考虑在大型公园、绿地预留部分落叶堆垛作为小型兽类的越冬场所,在水体边缘设置破冰区或缓坡便于动物饮水,这些生态化的措施能为野生动物提供更自然、可持续的生存支持。

守护这些冬日里的脆弱生命,考验着我们的耐心与智慧。在窗台留一把粟米,驾车时留意路边可能出现的生灵,当我们对它们的“打扰”多一份宽容,便是在用行动编织一张温暖的生命之网。这个冬天,大家都来做一点小事,给予“动物邻居”多一份温柔的注视,多一份不动声色的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