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啊 美国传来消息! 2025年11月1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又被爆出大新闻了,美国政府道德办公室公布的文件显示,他在今年8月底到10月初这一个多月里,至少花了8200万美元狂买公司和市政债券,总价值最高可能超过3.37亿美元。 英特尔、Meta这些科技公司,高盛、摩根大通这些金融巨头,都在名单里。 说是投资,不如说是拿着国家政策当“炒股说明书”,这操作把“权力变现”的吃相摆得明明白白。就说英特尔,前脚特朗普政府刚动用公款收购它的股份,美其名曰“扶持本土芯片产业”,后脚他自己就跟着买英特尔的债券,等于用纳税人的钱给企业站台,再靠个人投资赚差价。这种“左手政策右手赚钱”的套路,连美国前总统的道德律师都忍不住骂“想法太糟糕”,说这根本就是在踩市场操纵的红线。 金融巨头的债券更是精准踩点。高盛、摩根大通这些华尔街大佬,最近正跟着特朗普的“金融监管放松”政策喝汤——监管一松,银行就能靠更多高风险业务赚钱,债券自然更值钱。特朗普作为政策的制定者,比谁都清楚这些公司能赚多少,提前大举买入,等于是把自己的权力当成了“内部消息”用。更讽刺的是,11月刚买完摩根大通的债券,他就突然让司法部调查这家银行,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既是施压要好处,也是在玩“左手打压右手抄底”的把戏。 市政债券的选择同样藏着私心。这些由州、县甚至学区发行的债券,收益和当地政策直接挂钩。特朗普买的那些区域,不少都在争取联邦拨款或者政策倾斜,他这一买,既能用“投资”名义拉拢地方势力,等政策落地债券升值,自己又能赚一笔。这种“政治+经济”的双丰收玩法,把公共权力当成了个人的“摇钱树”。 最让人膈应的是,这事儿还钻了法律的空子。美国1978年的《政府道德法》只要求披露交易,没说不能做这类投资。特朗普的言论又向来笼统,就算说过“现在是买入的好时机”,也很难被直接认定为内幕交易。就像乔治城大学的教授说的,SEC想查都难找实锤,这种“擦边球”打得比专业投资人还溜。可法律管不了,不代表情理上过得去——总统本该为全民利益着想,现在倒好,满脑子都是怎么靠职位给自己谋利。 这早不是美国政客第一次搞“权力投资”了。前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的丈夫,就被曝在国会敲定科技法案时精准买股,回报率比巴菲特还高。但特朗普这次手笔更大、更明目张胆,一个多月175笔交易,平均一天快6笔,根本不掩饰自己“趁机捞一把”的心思。 美国民众的骂声早就炸了锅。有人在社交媒体上吐槽:“他管的是美国,还是自己的投资组合?”还有人算过账,特朗普之前靠“发币”已经赚了不少,现在又靠债券收割,哪有心思管民生就业。这种“总统当得像资本家”的做派,正在一点点耗光民众对政府的信任。 说到底,这根本不是正常投资,是典型的“权力寻租”。用政策给企业铺路,再靠投资分一杯羹,把公共职位变成了个人的“提款机”。法律或许暂时管不住这种钻空子的行为,但民众心里有杆秤——当总统眼里只有自己的债券收益,这个国家的公平正义又该往哪儿放?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特朗普政策变脸 特朗普经济困局 日本特朗普 特朗普怒斥美国 特朗普经济霸权 特朗普法案 特朗普经济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