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最后一次出征,明明带了一队精兵,却在大漠里绕晕了头,等赶到战场,仗都打完了。按军法,这得受审,老李头拔刀自刎时,估计心里也憋着气——这辈子总跟迷路杠上,到底是命不好,还是自己真不行? 年轻时候的李广,可不是这模样。他带几十人追匈奴射雕手,追着追着钻进敌营,愣是靠虚张声势吓退了上千人;在雁门关被匈奴包围,他假装受伤被俘,半路上突然跳起来抢了匹马,带着残兵杀了出来。那时候他眼神亮得很,哪会找不到路? 可越往后,这迷路的毛病越邪乎。随卫青打漠北,他本该绕到匈奴后方包抄,结果走着走着没了方向,等卫青主力跟单于打完了,他才带着人慢悠悠晃过来。有人说他太犟,不喜欢用向导,总觉得自己熟悉地形,结果在大漠里栽了跟头。 其实李广的问题,出在“老派”上。他带兵向来是“散养”,士兵们跟着他自由得很,晚上不打更,文书也简化,全靠一股子悍勇劲儿。可打匈奴的战场变了,以前在边境丘陵地带能靠经验找路,到了一马平川的漠北,没向导、不看地图,光凭感觉走,不迷路才怪。 卫青、霍去病他们早就用上了匈奴俘虏当向导,还学着看星象定方位,李广却总守着老办法。不是他能力差,是他没跟上趟——就像老猎人进了陌生林子,还按老规矩辨方向,难免走岔路。 说运气差吧,也真有点。最后那次迷路,据说本来有个熟悉路线的向导,偏偏中途病了,李广又没备用的,硬生生把自己绕进了死胡同。可换个角度想,要是他早像卫青那样,多备几个向导,多研究研究地图,哪会被这点“坏运气”困住? 老李头自刎时,士兵们都哭了,百姓也跟着难受。大家记得他射箭入石的本事,记得他跟士兵同吃同住的好,就是想不通,这么个猛将,怎么就栽在了“迷路”上。其实啊,这世上哪有永远的常胜将军?再厉害的人,跟不上时代的步子,守着老一套不放,迟早要栽跟头。 李广的迷路,一半是运气作祟,一半是自己跟自己较劲。他就像把锋利的老刀,能砍能劈,却愣是卡在了新刀鞘里,可惜,可叹,却也怪不得别人。汉朝李广 李广之孙李陵 飞将军李广墓 花荣之死 李广旅游 李广军 李广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