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金华开发区是浙江省金华市数字经济产业的主要承载地,近年来集聚了大量外卖骑手、网络主播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新业态在拓展就业空间、增强经济活力的同时,也伴随着劳动关系模糊、维权渠道不畅等问题。为此,金华开发区聚焦新就业群体权益保障,创新构建“联动式治理、菜单式服务、分类式化解”三位一体劳动纠纷调处机制,推动劳动纠纷化解从“碎片应对”向“系统治理”的深刻转变。

截至目前,该机制已成功调解新业态劳动纠纷210余起,群众满意度达98%以上,逐步构建起安全、公平、可持续的新就业形态发展生态。
联动治理,一体协同打好“机制组合拳”
“以前发生劳务纠纷,不知道该找哪个部门,现在只要将问题反映到街道的新业态纠纷调解中心,就有专人对接,效率高了很多。”某外卖平台骑手小张感慨地说。
去年年底,他在一次配送中发生交通事故,在医疗费理赔问题和工伤认定环节,平台与用工单位相互推诿,让他的合法权益迟迟得不到保障。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把问题反映到了开发区新业态“一站式”调解中心。没想到,仅过了几天,他就获得了解决方案,并在工作人员调解下,“拿回”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新业态‘一站式’调解中心是在开发区创新构建‘三位一体’劳动纠纷调处机制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关键平台。”金华开发区组织人社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该中心由人社部门牵头,整合工会、社会治理、司法等多方力量协同进驻,通过固化职责、聚合资源、优化流程,旨在打通权益保障的“最后一公里”,最终实现对新业态用工纠纷的“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切实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在此基础上,金华开发区创新会商对话机制,与平台企业、行业协会建立月度沟通机制,共同研判风险、制定规范。目前已联合出台《新业态用工指引》等3项行业规范,覆盖外卖、快递、主播等6大领域;建成“骑手驿站”“主播之家”等服务站点10个,集成法律咨询、心理疏导等9类服务,累计接待超过1200人次。

菜单服务,线上线下构筑“维权服务圈”
为进一步拓展服务覆盖面、提升服务便捷性,金华开发区组织人社部联合司法、市场监管、工会等职能部门,并广泛联动美团、顺丰等重点平台企业及相关行业协会,共同发起成立了“新就业形态权益保障联盟”,构建起以1个区级调解中心为核心、5个街道(乡)调解站为支点的全域服务网络,将维权服务延伸至劳动者身边。
该联盟创新推出三类“菜单式”服务清单,全面回应新就业群体差异化需求。一是权益兜底,聚焦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工伤认定等核心权益保障,筑牢维权基础防线;二是精准指导,提供个性化的法律咨询、合同规范指引及职业发展规划;三是赋能提升,通过政策宣讲、普法教育、技能培训等多元途径,助力劳动者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截至目前,联盟已整合25家专业人力资源机构,服务覆盖外卖骑手、网络主播、快递员等1.2万余名新就业形态从业者,形成了“用工保障+争议预防+多元治理”三位一体的综合治理模式。
“通过‘小哥驿站’的法律援助渠道,我仅用三天就成功追回了被拖欠的工资。”快递员小李的经历正是这一机制成效的生动体现。目前,金华开发区各调解服务站点已累计处理各类诉求40余起,平均处理时长较以往缩短30%,挽回经济损失82万元。
同时,开发区同步推进数字化建设。一方面构建“红黄蓝”三级预警机制,对快递、外卖、直播等六大新业态领域实施动态监测;另一方面,积极推广线上调解平台应用,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服务升级。
分类化解,精准施策打造“解纷加速器”
面对新业态劳动纠纷类型多样、利益主体多元的现实特点,开发区摒弃“一刀切”处理模式,创新推行“行业分类+层级递进”调解机制,通过制定并试行《网络直播用工争议调解指引》《外卖骑手用工调解指引》等行业性调解规范,推动纠纷化解从“普适化应对”迈向“精细化治理”。
在某直播公司主播薪酬集体纠纷中,金华开发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及时启动“行业专家介入+仲裁快审快裁”机制,仅用一周时间就促成双方达成和解,为主播追回薪酬20余万元。类似这样的典型案例,今年以来已成功化解30余起,案件调解成功率同比提升23%,达到较高水平。
为持续提升调解工作的专业化和权威性,开发区还组建了由仲裁员、律师、行业专家和工会代表构成的“调解员智库”,并配套建立政策库与案例库,通过“三库联动”体系为新业态劳动纠纷的源头预防和争议化解提供智力支持。目前已开展业务培训2次、疑难案例研讨4次,调解队伍的实战能力显著增强。
金华开发区组织人社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开发区通过系统化构建分类化解机制、数字化赋能监管调解流程、专业化组建智库支撑体系,系统性地破解了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中的“认定难”“处理慢”“效果弱”等核心难题,逐步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开发区经验”,为构建更加规范、稳定、可持续的新业态就业环境提供了重要支撑。(沈桦、周垚、徐瑗媛;图据金开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