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经常会被周围人的情绪所扰动,总是为他人负责,总是责怪自己没做好;如果你常常为此而苦恼,看看是不是因为“共生”而触发了消极情绪。
什么是“共生关系”?
“共生”是指在情感,心理和行为上的相互依赖,表现为缺乏心理界限和对他人的过度依赖。
常常有下面几种形式:
1.情绪上的相互拉扯
老公不苟言笑,就感到愤怒,觉得是在生自己的气,对自己表达不满。
孩子在他人面前讲错话,考试没考好,觉得这是奇耻大辱;作为我的孩子,竟然丢我的脸。
2.要求对方和我一致
选了场电影一起去看,丈夫却在边上刷手机;认为他不喜欢“自己挑的电影”,由此感到愤怒,进而发生争执,觉得他在故意伤害我,不尊重我。
3.没有安全感
缺乏自信的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要求对方不断关注她,赞美她;比方说手机要秒回,要经常说我爱你,要为我多考虑,以此增加自我价值。倘若得不到,就会以各种方式惩罚配偶。
4.“坏客体”投射
曾经受到羞辱霸凌的人,会惧怕自己的无能。
当见到身边人哭泣,会大发雷霆;因为哭泣,让他想起自己被人霸凌后的软弱。
5.过重的投射
你不回复我,便等于无视我。
对方嘴角轻轻一翘,朝我瞟了一眼,就认为在嘲笑我,侮辱我。
一方问:这件衣服在哪里买的?
立即怒斥:你才是一天到晚乱花钱。
6.心理按钮
小时候,父亲与母亲大吵,走出家门再也没回来。
与配偶发生冲突,闪回到儿时的情境,把老公当作过去抛弃自己的父亲。
当配偶表示要离开,触动了曾经被抛弃的“心理按钮”,引发深藏在心中难以控制的情绪,导致常人不可理喻的行为。
7.圣母情结
内心缺乏“自我认同”,只能通过去拯救他人,体现个人价值。
因为害怕被抛弃,不断讨好,为对方付出,以此维系关系。
对于“共生者”来说,无论在关系里受到再大的折磨,都不会离开;对方有再多问题,都能合理化,把原因归结到自己身上。
共生者缺乏独立性,缺乏安全感,希望对方和自己完全相同;在生活中,共生者常常会表现得像是一个小心翼翼争取你关注,害怕被抛弃的孩子。
如何破茧?
对于“共生者”来说,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世界上没有人能拯救他人,拯救自己的也只有自己;唯有独立,才能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