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从学徒到全国冠军!他为江都“剪”回金字招牌

深秋的暖阳,为宜陵镇的西湖盆景园镀上一层柔光。周波正俯身于一方盆景前,凝神修剪着枝叶。这里,山峦在方寸之间耸立,江河在盈尺之内奔流,古木虬枝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这门将大千世界收于一盆的技艺,近日赢得了国家级认可。在刚刚落幕的第三届全国盆景师职业技能竞赛中,周波一举夺金,为他的盆景人生,绘下了一笔厚重的金彩。

缘定盆景:从“学徒”到“盆景作家”

与许多自幼浸淫此道的匠人不同,周波与盆景的缘分,始于学生时代一次在曹王的邂逅。初次接触扬派盆景,他便被其独特魅力深深吸引。

这份瞬间迸发的热爱,促使他在2007年从扬州环境资源学院毕业后,作出了一个坚定的决定:拜扬派盆景大师、非遗传人丁春桥为师,从最基础的攀扎技法学起,磨炼手上功夫,系统领悟扬派盆景的艺术精髓。

“选石材、定树形,既要浑然天成,也要讲究美感。”正是这种对自然之美的极致尊重与利用,使周波的作品既充满了人工雕琢的巧思,又饱含着浑然天成的野趣。

从理论的构建到实践的打磨,周波完成了从学徒到盆景作家的蜕变。

守正创新:从“一寸三弯”到“文人风骨”

传承之路,始于最严苛的基本功。扬派盆景精髓在于“一寸三弯”、“片状如云”,早年依靠柔软的棕丝进行扳扎(后改用铁丝、铝丝),极其考验手上功夫。在师父丁春桥的指导下,周波每天要进行上百遍的铁丝攀扎练习,寒暑不辍。

近乎苦修的基本功训练,为他打下了坚实的技艺根基。2008年,周波以作品《自古英雄出少年》荣获省级金奖,崭露头角。

然而,周波并未止步于传统扬派的范式。在继承师传的基础上,他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艺术天地,尤其钟情于盆景艺术大师赵庆泉所创的文人树与水旱盆景。

受赵庆泉作品启发,周波不断精进技艺。2016年以文人树作品《三人行》折桂金奖,并陆续获得“五一劳动奖章”、“扬州盆景艺术大师”等荣誉,以“金剪刀”的雅号扬名业内。今年,第三届全国盆景师职业技能竞赛中,他仅以三株白蜡、数块英德石为材,即兴创作出一幅意境开阔、松风猎猎的水旱盆景“文人画”,赢得评委一致赞誉。

如今,周波的水旱盆景技艺日臻纯熟,由他引领的这一风格,已成为扬派盆景中一抹亮眼的风景。近年来,他多次受邀前往苏州、杭州等地表演,与业内名家同台切磋,交流技艺。

美入寻常:从“殿堂”到“庭院”

“美学是共通的,庭院其实就是放大版的盆景。”怀着让艺术回归生活的信念,周波将盆景创作中所积累的审美理念与空间布局智慧,融入庭院景观与绿化工程之中。他的业务也从扬州拓展至南京、苏州、无锡等多个城市。

为了让更多人亲近盆景艺术,周波将宜陵西湖盆景园打造成一个开放的“盆景课堂”,让游客在漫步与观赏中,零距离感受这门古老技艺的魅力。

他还特意创作了一批体量小巧、养护简便的盆景作品,拉近盆景与普通人的距离。在周波看来,美不应被束之高阁。一盆置于阳台或案头的小景,同样能让人领略自然的意趣与生命的生机。

从老一辈手中,周波接过的不仅是扬派盆景的古老技艺,更是这棵艺术之树的生命火种。他既守护着传统的根本,也精心培育着时代的新枝——让这株属于扬州江都的盆景,既有古风之苍劲,亦见新绿之盎然。

审核:朱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