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大量网友发布在太行山脉一处名为窟窿山的地方打卡的视频、图片。从特定视角看,驴友就像是挂在悬崖峭壁上,看上去十分刺激。这些在社交平台引发关注的画面,随后被证实拍摄于未开发区域,河南、山西两地景区均表示不在管辖范围,并提醒“普通人没有经验和装备,不建议前往”。(潇湘晨报)
当险峻的自然景观与惊悚的视觉画面结合,在社交媒体上总能迅速点燃传播之火。这组“悬挂”在悬崖边的照片,看似是追求刺激的个体行为,实则揭示了数字时代一种新型风险的形成——在“点赞”的诱惑下,生命的价值正在被重新衡量。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悬崖边的表演者,已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驴友”。传统户外运动的核心是对自然的探索与敬畏,而他们的行为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视觉演出。选择未开发区域,追求特定拍摄角度,这一切都指向一个明确目标:制造最能引爆社交平台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真实的探险体验让位于虚拟空间的关注度,自然的风险评估被流量的预期收益所替代。
社交平台的算法机制,无形中成为这种危险行为的催化剂。当“悬崖挂照”因视觉冲击力强而获得更高互动数据时,算法便会将其推荐给更多用户,形成“越危险越受欢迎”的扭曲激励。一些参与者未必完全无视安全,但在虚拟荣誉的诱惑下,往往会不自觉地调低了对风险的敏感度。他们可能精心设计拍摄姿势,却对脚下的地质结构一无所知;可能熟练运用滤镜美化画面,却对即将到来的天气变化毫无准备。这种表演优先、安全靠后的倾向,正让户外运动偏离其本质。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为“点赞”而进行的冒险,往往需要整个社会来承担潜在的成本。一旦发生意外,公共救援力量不得不进入地形复杂的未开发区域实施搜救,这不仅耗费大量社会资源,也将救援人员置于危险境地。每个人都有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但这种自由不应建立在对公共安全资源的无端消耗之上。
面对这种现象,简单的道德谴责效果有限,更需要多维度的回应。从个体层面,需要重建对户外运动的正确认知,真正的探险精神源于充分的准备和对自然的敬畏,而非盲目涉险的冲动。从社会层面,户外组织、社交平台和管理部门应形成治理合力:平台方需要对明显危险的内容进行提示和限制;专业机构可以提供更多安全替代方案,将探索的冲动引导至可持续的轨道。
在一个被数字符号深刻影响的时代,我们或许都需要时常自省:那些追求“点赞”的行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源于真实的自我表达,又在多大程度上是被虚拟评价体系所塑造?当生命的意义被简化为社交平台上的几个数字,当冒险的价值由点击率来定义,我们可能已经在不自知中,让自己的生命悬于他人评价的“悬崖”之上。
山川的壮美,终究应该以安全的方式去欣赏;生命的价值,从来不该由社交媒体的点赞数来定义。在按下快门之前,每个探险者都应当先回答一个问题:这场冒险,究竟是为了体验自然之美,还是只为换取屏幕那端转瞬即逝的红色心形图标?